[发明专利]一种磁冷式无振动水泵泵体和端盖动态夹紧钻孔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110121.8 | 申请日: | 2021-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71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 发明(设计)人: | 杨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精一泵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B41/00 | 分类号: | B23B41/00;B23Q11/10;B23Q11/00;B23Q3/08 |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46 | 代理人: | 张世静 |
| 地址: | 2216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磁冷式无 振动 水泵 动态 夹紧 钻孔 设备 | ||
1.一种磁冷式无振动水泵泵体和端盖动态夹紧钻孔设备包括,底板(1)、内嵌式支撑板(2)、外嵌式支撑板(3),其特征在于:包括急速响应式制冷机构(4)、无动力式角度旋转机构(18)、自适应式夹紧机构(29)、多管作用式形变复位机构(35)、双向步进式钻孔机构(48)、多孔同步式加工机构(66)、自锁式固定加工机构(76)和喷雾式快速降温机构(84),所述内嵌式支撑板(2)对称设于底板(1)上,所述外嵌式支撑板(3)对称设于内嵌式支撑板(2)外侧的底板(1)上,所述内嵌式支撑板(2)内嵌设于外嵌式支撑板(3)内的底板(1)上,所述急速响应式制冷机构(4)设于外嵌式支撑板(3)远离底板(1)的一侧之间,所述无动力式角度旋转机构(18)设于内嵌式支撑板(2)之间的底板(1)上,所述自适应式夹紧机构(29)分别设于内嵌式支撑板(2)远离底板(1)的一侧,所述多管作用式形变复位机构(35)分别设于内嵌式支撑板(2)上,所述双向步进式钻孔机构(48)设于内嵌式支撑板(2)之间的底板(1)上,所述急速响应式制冷机构(4)包括温度变化箱(5)、磁性材料层(6)、制冷电磁铁(7)、负压进气管(8)、加速去磁口(9)、退磁器(10)、冷水制造箱(11)、循环换热管(12)、换热抽气泵(13)、冷气抽取管(14)、冷气输送管(15)、冷气循环管(16)、冷气单向进气阀(17)和加水管(107);所述冷水制造箱(11)设于外嵌式支撑板(3)远离底板(1)的一侧之间,所述温度变化箱(5)设于冷水制造箱(11)上,所述磁性材料层(6)设于温度变化箱(5)底壁,所述制冷电磁铁(7)对称设于磁性材料层(6)两侧的温度变化箱(5)底部,所述加速去磁口(9)设于温度变化箱(5)上壁,所述退磁器(10)设于加速去磁口(9)内,所述负压进气管(8)对称设于加速去磁口(9)两侧的温度变化箱(5)上壁,所述负压进气管(8)连通设于温度变化箱(5)上,所述循环换热管(12)设于冷水制造箱(11)内壁,所述换热抽气泵(13)设于温度变化箱(5)一侧的冷水制造箱(11)上,所述冷气抽取管(14)连通设于温度变化箱(5)与换热抽气泵(13)动力输入端之间,所述冷气输送管(15)贯穿冷水制造箱(11)上壁连通设于循环换热管(12)与换热抽气泵(13)动力输出端之间,所述冷气循环管(16)贯穿冷水制造箱(11)连通设于温度变化箱(5)远离冷气抽取管(14)的一侧与循环换热管(12)远离冷气输送管(15)的一端之间,所述冷气单向进气阀(17)设于冷气循环管(16)上,所述加水管(107)连通设于换热抽气泵(13)远离温度变化箱(5)的一端;所述无动力式角度旋转机构(18)包括磁吸台稳固板(19)、磁吸旋转台(20)、无动力转轴(21)、角度轴承(22)、凹槽(23)、转动板(24)、超导体屏蔽层(25)、变极电磁铁一(26)、南极固定电磁铁(27)、北极固定电磁铁(28)和变极电磁铁二(108),所述磁吸台稳固板(19)对称设于内嵌式支撑板(2)之间的底板(1)上,所述磁吸旋转台(20)设于磁吸台稳固板(19)上,所述凹槽(23)设于磁吸旋转台(20)上,所述凹槽(23)为上端开口的中空腔体,所述无动力转轴(21)设于凹槽(23)底壁,所述角度轴承(22)设于无动力转轴(21)上,所述转动板(24)设于角度轴承(22)外侧,所述超导体屏蔽层(25)设于转动板(24)上,所述变极电磁铁一(26)对称设于凹槽(23)两侧内壁,所述变极电磁铁二(108)对称设于凹槽(23)远离变极电磁铁一(26)的两侧内壁,所述南极固定电磁铁(27)对称设于转动板(24)靠近变极电磁铁一(26)的两侧,所述北极固定电磁铁(28)对称设于转动板(24)靠近变极电磁铁二(108)的两侧;所述自适应式夹紧机构(29)包括液压夹紧缸(30)、铰接件(31)、合金连接板(32)、合金记忆板(33)和防滑垫(34),所述液压夹紧缸(30)两两为一组分别设于内嵌式支撑板(2)远离底板(1)的一侧,所述铰接件(31)分别铰接设于液压夹紧缸(30)远离内嵌式支撑板(2)的一端,所述合金连接板(32)分别设于铰接件(31)远离液压夹紧缸(30)的一侧,所述合金记忆板(33)设于合金连接板(32)远离铰接件(31)的一侧,所述防滑垫(34)设于合金记忆板(33)远离合金连接板(32)的一侧;所述多管作用式形变复位机构(35)包括复位槽(36)、热气输送泵(37)、热气喷出管(38)、中转连接管(39)、锥形喷头(40)、热气抽取管(41)、复位固定杆一(42)、热气存储箱(43)、热气转运泵(44)、吸气管(45)、储气管(46)和复位固定杆二(47),所述复位槽(36)分别设于内嵌式支撑板(2)远离底板(1)的一端,所述复位槽(36)为贯通设置,所述热气输送泵(37)设于复位槽(36)远离合金记忆板(33)的一侧内壁,所述中转连接管(39)设于复位槽(36)靠近合金记忆板(33)的一端内壁,所述热气喷出管(38)连通设于中转连接管(39)与热气输送泵(37)动力输出端之间,所述锥形喷头(40)多组连通设于中转连接管(39)靠近合金记忆板(33)的一侧,所述热气存储箱(43)分别设于外嵌式支撑板(3)远离内嵌式支撑板(2)一侧的底板(1)上,所述热气抽取管(41)分别贯穿外嵌式支撑板(3)连通设于热气存储箱(43)与热气输送泵(37)动力输入端之间,所述复位固定杆一(42)分别设于热气抽取管(41)与内嵌式支撑板(2)之间,所述热气存储箱(43)分别设于外嵌式支撑板(3)远离底板(1)的一端上壁,所述吸气管(45)连通设于温度变化箱(5)与热气转运泵(44)动力输入端之间,所述储气管(46)连通设于热气存储箱(43)与热气转运泵(44)动力输出端之间,所述复位固定杆二(47)设于储气管(46)与外嵌式支撑板(3)之间;所述双向步进式钻孔机构(48)包括双轴同步电机(49)、电机座(50)、联轴器(51)、钻孔螺杆(52)、转动连接轴承(53)、螺纹块(54)、导向槽(55)、导向滑板(56)、导向杆(57)、L型移动杆(58)、导向孔(59)、防水箱(60)、钻孔电机(61)、双向钻头(62)、旋转孔(63)、精度板(64)和精度孔(65)所述电机座(50)设于磁吸台稳固板(19)之间的底板(1)上,所述双轴同步电机(49)设于电机座(50)上,所述联轴器(51)分别设于双轴同步电机(49)两侧的动力输出端,所述转动连接轴承(53)分别设于内嵌式支撑板(2)远离外嵌式支撑板(3)的一侧,转动连接轴承(53)设于内嵌式支撑板(2)靠近底板(1)的一端侧壁,所述转动连接轴承(53)相对设置,所述钻孔螺杆(52)分别贯穿磁吸台稳固板(19)设于联轴器(51)与转动连接轴承(53)之间,所述螺纹块(54)分别设于钻孔螺杆(52)上,所述螺纹块(54)与钻孔螺杆(52)螺纹连接,所述导向槽(55)对称设于电机座(50)两侧的底板(1)上,所述导向槽(55)为上端开口的中空腔体,所述导向滑板(56)设于螺纹块(54)与导向槽(55)之间,所述导向滑板(56)滑动设于导向槽(55),所述L型移动杆(58)分别设于螺纹块(54)远离导向滑板(56)的一侧,所述导向孔(59)设于L型移动杆(58)靠近螺纹块(54)的一端,所述防水箱(60)设于L型移动杆(58)远离螺纹块(54)的一侧,所述钻孔电机(61)设于防水箱(60)内,所述旋转孔(63)设于防水箱(60)远离L型移动杆(58)的一侧,所述双向钻头(62)贯穿旋转孔(63)设于钻孔电机(61)动力输出端,所述精度板(64)设于防水箱(60)底壁,所述精度孔(65)设于精度板(64)上,所述导向杆(57)分别贯穿导向孔(59)、精度孔(65)设于内嵌式支撑板(2)靠近转动连接轴承(53)的一侧与磁吸旋转台(20)侧壁之间;所述多孔同步式加工机构(66)包括液压升降油缸(67)、多孔驱动电机(68)、油浸式齿轮箱(69)、主传动齿轮(70)、传动齿轮轴(71)、联动辅助齿轮(72)、辅助齿轮轴(73)、上钻头夹紧块(74)、同步钻头(75)、转动连接孔(109)、齿轮冷却软管(110)和升降驱动板(111),所述液压升降油缸(67)对称设于冷水制造箱(11)底壁,所述升降驱动板(111)设于液压升降油缸(67)远离冷水制造箱(11)的一侧,所述多孔驱动电机(68)设于升降驱动板(111)上壁,所述油浸式齿轮箱(69)设于升降驱动板(111)底壁,所述传动齿轮轴(71)转动设于油浸式齿轮箱(69)上壁与底部之间,所述辅助齿轮轴(73)多组转动设于传动齿轮轴(71)外侧的油浸式齿轮箱(69)上壁,所述辅助齿轮轴(73)转动设于油浸式齿轮箱(69)上壁与底部,所述主传动齿轮(70)设于传动齿轮轴(71)上,所述传动齿轮轴(71)贯穿油浸式齿轮箱(69)上壁和升降驱动板(111)设于多孔驱动电机(68)动力输出端,所述联动辅助齿轮(72)分别设于辅助齿轮轴(73)上,主传动齿轮(70)与联动辅助齿轮(72)相啮合,所述转动连接孔(109)多组设于油浸式齿轮箱(69)底壁,所述上钻头夹紧块(74)分别转动设于转动连接孔(109)内,所述辅助齿轮轴(73)远离油浸式齿轮箱(69)上壁的一侧分别设于上钻头夹紧块(74)靠近油浸式齿轮箱(69)的一侧,所述同步钻头(75)分别设于上钻头夹紧块(74)远离油浸式齿轮箱(69)的一侧,所述齿轮冷却软管(110)贯穿升降驱动板(111)和冷水制造箱(11)底壁连通设于油浸式齿轮箱(69)与循环换热管(12)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精一泵业有限公司,未经徐州精一泵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1012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