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风电机组自动消防用检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093179.6 | 申请日: | 2021-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504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 发明(设计)人: | 林通达;骆春雨;朱有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福能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2C37/50 | 分类号: | A62C37/5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至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58 | 代理人: | 霍丽惠 |
| 地址: | 351146 福建省莆***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组 自动 消防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电机组自动消防用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阵列,用以对风电机组仓内的实时温度进行检测;风向传感器,用以对风电机组舱内的气流流向进行辨别;烟雾传感器,用以对风电机组舱内的烟雾进行实时检测;信息传输装置,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以根据温度传感器、风向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启动信息传输装置,使得检测数据采用不同的传输速度传输至处理模块,以进行检测信息的处理,进而启动相应地消防措施。通过检测的实时数据与预设的标准数据参数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选择不同的传输速率的传输信道,使得基于检测到的实际数据确定风电机组舱内的安全程度,保证风电机组舱内的正常运行,提高运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电机组自动消防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能源消耗的增加及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依赖和重视,它成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目前风力发电是全世界最具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风力发电取得迅速发展的同时风力发电机组技术成为能源建设的主流科技,然而在风力发电机组实际生产过程中,该技术却对风电机组如何避免发生火灾以及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如何迅速有效处理未给予足够的考虑和重视。
现有的消防装置通常包括设置在风电机组仓内的监测装置、控制装置和灭火装置;监测装置用以对风电机组仓内的环境进行温度和火焰等监测,若是发现温度超出阈值,或是出现火焰等隐患,则控制装置用以控制灭火装置进行工作,启动灭火装置进行降温灭火,实现对风电机组仓内的有效保护。
但是,现有的监测装置过于分散,使得对于监测数据传输和处理滞后,影响对于监测数据的响应时间,致使灭火过程不及时,影响风电机组的安全。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风电机组自动消防用检测装置,可以解决监测数据传输不及时,处理低效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风电机组自动消防用检测装置,包括:
温度传感器阵列,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风电机组仓内,用以对风电机组仓内的实时温度进行检测;
风向传感器,用以对风电机组舱内的气流流向进行辨别;
烟雾传感器,用以对风电机组舱内的烟雾进行实时检测;
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风向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和第三控制单元;
信息传输装置,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以根据温度传感器、风向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启动信息传输装置,使得检测数据采用不同的传输速度传输至处理模块,以进行检测信息的处理,进而启动相应地消防措施;
所述控制模块内设置有标准温度T0、标准风向D0和标准烟雾浓度M0,若温度传感器阵列内的温度均值T′≤标准温度T0、风向传感器检测到的气流流向与标准风向D0符合、烟雾传感器检测到的烟雾浓度≤标准烟雾浓度M0,则采用第一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一传输速率v10的传输信道进行数据的传输;
若温度传感器阵列内的温度均值T′标准温度T0、风向传感器检测到的气流流向与标准风向D0不符、烟雾传感器检测到的烟雾浓度标准烟雾浓度M0,则采用第三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三传输速率v30的传输信道进行数据的传输;
若温度传感器阵列内的温度均值T′、风向传感器检测到的气流流向以及烟雾传感器检测到的烟雾浓度中有一个参数或两个参数不符合要求,则采用第二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传输速率v20的传输信道进行数据的传输,其中第一传输速率v10第二传输速率v20第三传输速率v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福能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福建省福能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931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履带消防装置
- 下一篇:一种磁浮车辆的夹层组成的组装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