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井下采空区盘区隔离矿柱的分区控制充填连续开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84887.3 | 申请日: | 2021-09-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004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 发明(设计)人: | 郑攻关;谢经鹏;覃星朗;方志甫;汪令辉;苏卫宏;孟稳权;董世华;盛欢;王军;胡亚桥;韦章能;姚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C41/16 | 分类号: | E21C41/16;E21F15/00 |
| 代理公司: | 铜陵市天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05 | 代理人: | 范智强 |
| 地址: | 244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井下 采空区 隔离 矿柱 分区 控制 充填 连续 开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井下采空区盘区隔离矿柱的分区控制充填连续开采方法,对同一盘区隔离矿柱先采采空区进行分区充填,为后一个回采单元形成未充填自由面的安全高效连续回采方法。本发明利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材料技术对采空区在短轴方向隔离分区控制充填,未充填的采空区作为后续盘区矿柱回采单元的爆破自由面,形成盘区矿柱连续高效的开采。本方法具有采切布置简化、工程量少、爆破工序简化的优点,同时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矿山井下采空区分区充填和盘区隔离矿柱开采领域,对金属矿床盘区划分预留的盘区隔离矿柱采用分区充填连续高效开采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不同倾角大型特大型深埋金属矿床开采根据采掘设备、矿体赋存条件采用的采矿方法各异,划分盘区开采以其效率高、安全性好等优点得到推广应用。为使回采单元相互间不受干扰,盘区间不可避免的预留了盘区矿柱,矿柱作为残矿资源一般回采率低于60%。
矿柱尺寸由工程需要、岩体力学性质而定,其占总资源量一般为18~20%。为充分利用资源,控制地压,降低或避免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盘区内采场采空区均进行充填处理,这些为盘区矿柱开采提供了条件。盘区矿柱两侧由强度差得多的充填体替代原生岩体,矿柱自身工程地质条件受前期开采爆破振动、应力集中等影响也不同程度变差,开采条件较前期正常开采采场差得多,以致盘区矿柱资源开采方法受到限制。
盘区矿柱回采采用的开采方法一般有上向分层充填法、进路法,此类方法开采安全性较好,但效率低;如采用与正常采场基本相同的中孔或深孔落矿空场嗣后充填法开采,一个矿柱采场采出矿充填结束后,后续采场需要重新拉槽回采效率低,产能难以满足矿山生产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对同一盘区隔离矿柱先采采空区进行分区充填,为后一个回采单元形成未充填自由面的安全高效连续回采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井下采空区盘区隔离矿柱的分区控制充填连续开采方法,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S1,沿盘区隔离矿柱划分为长度不超过50m的若干个回采单元,其宽度为矿柱的厚度,不同回采单元间由一侧向另侧后退式开采;S2,相邻回采单元之间预留长12m、厚不小2m的矿壁为永久损失;S3,先采回采单元采用深孔落矿,孔径120-165mm,孔深为回采段高50-60mm,堑沟受矿,无轨铲运机出矿;S4,先采回采单元采矿结束大量出矿时,施工后续回采单元凿岩硐室、正出矿回采单元的充填措施巷道和充填硐室;S5,先采回采单元回采结束后,采用高强度的土工布将采空区隔离成两个大小不同的空区;S6,在一侧充填硐室打固定锚杆,固定锚杆上固定联接钢绳,完整的土工布固定在联接钢绳上,采用安装在锚杆台车的机械臂将联接钢绳牵引至另一侧充填硐室内固定;S7,采用加胶凝材料高浓度尾砂充填料浆对大的空区进行胶结充填,充填体强度满足相邻回采单元安全开采要求,不小于1.5MPa;S8,先充填1m待充填料凝固把高强度土工布与空区底板固结成一体后,形成透水隔砂墙,进行正常充填,一次充填高度不高于3m,固结后再进行充填,直至充填结束;S9,先采回采单元采空区分区充填结束达到养护期后,在后续回采单元凿岩硐室施工的爆破炮孔爆破落矿,进入下一个回采单元开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S5步骤中,先采回采单元回采结束后,采用高强度土工布将采空区隔离成长45m和5m两个大小不同的空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S7步骤中,对大的空区采用全尾砂胶结充填,以限制周边岩体、充填体位移,控制地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S4步骤中,充填措施巷道和充填硐室在前期充填体内施工时,需要进行锚网喷砼支护。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S9步骤中,在后续回采单元凿岩硐室施工的爆破炮孔以小的空区为自由面爆破落矿,实现盘区隔离矿柱连续开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848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降低灵芝孢子油塑化剂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有毒有害气体全自动报警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