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原位削减雨天溢流污染的缓释净化装置及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80215.5 | 申请日: | 2021-09-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7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 发明(设计)人: | 徐祖信;张云惠;楚文海;李怀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1/72 | 分类号: | C02F1/7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林杨 |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位 削减 雨天 溢流 污染 净化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原位削减雨天溢流污染的缓释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所述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设置在排水管末端的排污口(9)下方河水中,所述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内设有缓释材料(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原位削减雨天溢流污染的缓释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口(9)上设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出口位于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的上方,用于将溢流污水引流至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原位削减雨天溢流污染的缓释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包括多孔支架(6),所述多孔支架(6)垂直设置在污水池底部的底泥(7)中,所述多孔支架(6)的上下分别设有上隔网(3)和下隔网(5),所述上隔网(3)和下隔网(5)之间填充有缓释材料(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原位削减雨天溢流污染的缓释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支架(6)采用中空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或圆柱体的结构垂直设置在污水池底部的底泥(7)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原位削减雨天溢流污染的缓释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网(3)和下隔网(5)与多孔支架(6)的孔径相同,采用3mm-6m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原位削减雨天溢流污染的缓释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材料(4)的粒径采用4mm-8m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原位削减雨天溢流污染的缓释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支架(6)的孔径与缓释材料(4)粒径均匀,使可渗透反应墙墙体渗透性一致,水体均匀流过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原位削减雨天溢流污染的缓释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的底部设有彩带,当缓释材料(4)充足时,彩带被压在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的底部,当缓释材料(4)用尽时,彩带漂浮到水面,提醒投加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原位削减雨天溢流污染的缓释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包括圆柱体结构的箱体,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配重(8),所述箱体通过配重垂直设置在污水池底部的底泥(7)上,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内开的箱门(2),所述箱体内设有上隔网(3),所述上隔网(3)与箱门(2)之间留有50cm的间隙,所述上隔网(3)与箱体底部之间填充有缓释材料(4)。
10.一种原位削减雨天溢流污染的缓释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S1:在排水管末端下方的污水池内,设置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垂直安装在底泥(7)中,且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的高度接近正常水位;
S2:当雨天时溢流污水流经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与缓释材料(4)充分接触,实现强化氧化;当非雨天时,污水从排污口(9)排出时,流经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内的上隔网(3)后至多孔支架内的缓释材料(4)上,水流的冲击力使缓释材料(4)加速释放溶解,溶解后的缓释材料通过支架上的多孔和隔网缓慢释放到水体中,使污染物被降解,净化水体;
S3:被净化后的水体再经过可渗透水质修复反应墙的下端的下隔网(5)流入受纳河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8021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