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NH3 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079178.6 | 申请日: | 2021-09-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150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 发明(设计)人: | 高鹏举;岳晨;范育新;徐阳;葛浩;于文博;姚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F02C7/04 | 分类号: | F02C7/04;F02C7/143;F02C3/14;F02C3/24;F02K3/06 |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韩天宇 |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nh base sub | ||
一种基于NH3的极宽速域多模态组合动力循环系统及方法,属于航空动力推进领域。本发明提出一种将NH3作为辅助燃料,发挥预冷作用并将吸收的废热转化为驱动系统压气机的有用功,使得高超声速飞行器可以在多种模态下切换,从而达到更宽的工作速域、更广的工作空域的目的。与常规涡轮冲压超预冷组合动力循环相比,本发明提出的组合动力循环,NH3模块拥有两种工作模态,可以让该飞行器在飞行包线内,随着飞行马赫数的变化,可调几何机构实现不同模态的合理切换,同时可以解决发动机工作模态转换点的“推力鸿沟”问题。此外,相比传统的氦气超预冷,本发明采用NH3作为预冷工质,系统结构更加紧凑,超预冷模式下能提供更大的推力,能够快速实现宽域工作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NH3的极宽速域多模态组合动力循环系统及方法,属于航空发动机组合动力循环系统改进领域。
背景技术
高超声速远程巡航飞行, 动力系统需满足Ma0~5飞行包线内性能最优, 传统单一形式的发动机难以实现全速域范围内的稳定工作。而近年发展起来的组合动力循环,如涡轮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则可以实现宽速域工作要求,但是当飞行速度增大时,则会导致进气道进口气流总温增加,同时受到材料限制,燃气涡轮进口总温存在上限,因此来流总温的增加使得空气加热量逐渐减少,在模态切换阶段的推力较小。为解决这个问题,复合预冷的方案应运而生,其中最为出名为“弯刀”发动机。“弯刀”发动机具有两种工作模态,分别为低速模式和高速模式。在低速模式(0~2.5)时主要通过外涵涡扇发动机提供推力,而在高速模式(2.5~5)时关闭外涵喷管,打开预冷系统,通过涡轮冲压发动机进行做功。“弯刀”发动机结合了涡轮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的特点,使其工作速域更宽、工作空域更广, 同时避免了TBCC发动机模态转换点“推力鸿沟”的问题、避免了RBCC发动机低速段引射模态推力增益不足的问题,全工作区域内发动机各部件均可实现高效率工作。
但是“弯刀”发动机选择液氢作为燃料,存在氢脆问题,对飞行器的空间及材料管理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尽管采用液氢容易点火,但是加力燃烧室中氧含量不高,因此加力燃烧室效率不高,也成为该发动机无法进一步提高马赫数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氦气预冷循环的工作必须依赖液氢作为冷源,高马赫数条件下存在着各部件热负荷分配不均匀的问题;而为了尽可能提高预冷循环的效率,预冷循环采用了大量换热系数不高且结构尺寸较大的气-气或者气-液回热换热器,因此导致采用该预冷系统的组合动力循环存在结构庞大复杂,高马赫数条件下推力增益不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NH3的极宽速域多模态组合动力循环系统及其方法。
一种基于NH3的极宽速域多模态组合动力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道、内涵道、预冷器、二次预冷器、内涵压气机、主燃烧室、燃气涡轮、加力燃烧室、内涵喷管、外涵道、外涵风扇、外涵燃烧室、外涵喷管、液NH3罐、NH3涡轮、液氧罐、第1开关、第2开关、第3开关、第4开关和第5开关;其中进气道出口分成第一出口支路和第二出口支路,第一支路与内涵道进口相连,内涵道出口与预冷器热侧进口相连,预冷器热侧出口与二次预冷器热侧进口相连,二次预冷器热侧出口与压气机进口相连,压气机出口与主燃烧室热侧进口相连;第二支路通过外涵道与外涵风扇进口相连,外涵风扇出口与外涵燃烧室进口相连,外涵燃烧室出口通过外涵喷管与外界环境相连;主燃烧室热侧出口分为两路:一路与加力燃烧室热侧进口相连,加力燃烧室热侧出口通过内涵喷管与外界环境相连;一路通过燃气涡轮与外涵燃烧室进口相连;液NH3罐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1开关与预冷器冷侧进口相连,预冷器冷侧出口与主燃烧室冷侧进口相连,主燃烧室冷侧出口与NH3涡轮进口相连;一路通过第二开关与主燃烧室冷侧进口相连;NH3涡轮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三开关与外涵燃烧室辅助燃料入口相连;另一路通过第四开关与加力燃烧室辅助燃料入口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791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视图像全细胞自动检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汽车后视镜耐久检测装置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