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昆虫传粉核不育系的大豆轮回选择育种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27948.2 | 申请日: | 2021-09-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289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 发明(设计)人: | 王曙明;蒋洪蔚;孟凡凡;郑宇宏;范旭红;王明亮;孙星邈;张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周新楣 |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昆虫 传粉 不育 大豆 轮回 选择 育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植物育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昆虫传粉核不育系的大豆轮回选择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因型msnmsn的不育株种子为母本与基因型MsnMsn的父本通过昆虫传粉杂交,得到不育株所结基因型Msnmsn的种子F1;不育株所结种子自交得到F2;将F2代分离出的不育株所结基因型msnmsn的种子作为母本与步骤(1)父本杂交;将F2代基因型MsnMsn的可育株所结种子进入常规育种程序进一步选种;将F2代基因型Msnmsn的可育株种子继续自交,直至分离出纯合可育株,再进入常规育种程序进一步选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聚合优异基因的育种方法,利用隐性核不育系进行轮回选择可成功培育出优良的大豆品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育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昆虫传粉核不育系的大豆轮回选择育种方法。
背景技术
大豆是豆科大豆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90厘米。茎粗壮,直立,密被褐色长硬毛。叶通常具3小叶;托叶具脉纹,被黄色柔毛;叶柄长2-20厘米;小叶宽卵形,纸质;总状花序短的少花,长的多花;总花梗通常有5-8朵无柄、紧挤的花;苞片披针形,被糙伏毛;小苞片披针形,被伏贴的刚毛;花萼披针形,花紫色、淡紫色或白色,基部具瓣柄,翼瓣蓖状。荚果肥大,稍弯,下垂,黄绿色,密被褐黄色长毛;种子2~5颗,椭圆形、近球形,种皮光滑,有淡绿、黄、褐和黑色等多样。花期6~7月,果期7~9月。
大豆原产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中国东北为主产区,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
育种是创造变异、积累变异与选择变异的过程。大豆主要的育种方法包括常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及分子育种(转基因、基因编辑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除诱变育种不需人工杂交外,其他育种方法仍需依靠人工杂交手段创造遗传变异或完成遗传材料的改良,最终育成品种。
由于大豆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在常规杂交育种中实现外源基因的导入必须经过人工授粉的过程,人工杂交授粉需要在大豆花朵即将开放前打开花苞、去除雄蕊,取父本的花粉,将花粉授到母本柱头上,完成授粉的过程。由于大豆花器小,人工去雄、授粉难度大,加之大豆开花期间常遇高温、多雨造成田间操作困难,致使杂交工作量大、成功率低。这就大大限制了常规杂交的规模和效率,由于亲本组配数量有限,难以实现多个优异基因聚合的目标,久而久之造成大豆遗传基础狭窄,难以选育突破性品种。因此,如何聚合多亲本来源基因、打破遗传基础狭窄是目前大豆育种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大豆常规育种中的大量人工杂交工作,提高大豆杂交授粉效率,提出了一种利用昆虫传粉技术结合大豆核不育系轮回选择技术的高效聚合优异基因的育种方法。利用隐性核不育系进行轮回选择可成功培育出优良的大豆品种。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昆虫传粉核不育系的大豆轮回选择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大豆不育株种子(基因型msnmsn)作为母本与父本(基因型MsnMsn),利用传粉昆虫进行传粉杂交,得到不育株所结F1种子(基因型Msnmsn);
(2)将步骤(1)得到的不育株所结种子进行自交,得到F2代;
将F2代分离出的不育株(基因型msnmsn)作为母本与步骤(1)所用父本进行杂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未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279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陈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