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喷淋塔和热泵含硫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966992.3 | 申请日: | 2021-08-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762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0 |
| 发明(设计)人: | 王雅然;李雪娇;刘瑞琪;杨晨燚;马骁;王祖禹;林静;吕雯馨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F25B29/00;F25B30/02;F23J15/04;F23J1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佳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47 | 代理人: | 蔡浩 |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喷淋塔 热泵含硫 烟气 余热 回收 系统 | ||
1.一种智能喷淋塔和热泵含硫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气锅炉(1);燃气锅炉(1)右侧的烟气出口,通过中空的第一烟气通道(22),与中空的第一喷淋塔(4)左侧下部的烟气入口相连通;第一喷淋塔(4)顶部的烟气出口,通过中空的第二烟气通道(23),与中空的第二喷淋塔(8)左侧下部的烟气入口相连通;第二喷淋塔(8),位于第一级喷淋塔(4)的右上方;第二喷淋塔(8)的顶部,设置有开口向上的排烟烟道(9);第一喷淋塔(4),用于对燃气锅炉(1)通过第一烟气通道(22)排入的高温烟气,进行直接喷淋操作,实现热量交换,并将喷淋后获得的余热水,通过第一余热水循环泵(16)输出给第一压缩式热泵(21),以及将喷淋后降温的烟气,通过第二烟气通道(23),输出给第二喷淋塔(8);第二喷淋塔(8),用于对第一喷淋塔(4)排入的烟气,进行喷淋操作,实现热量交换,并将喷淋后获得的余热水,通过第二余热水循环泵(11)输出给第二压缩式热泵(20),以及将喷淋后降温的烟气,向外排放;第一压缩式热泵(21),与现有热网的出水口相连通,用于吸收所述第一余热水循环泵(16)输出的余热水的热量,并将降温后的余热水,返回输送给第一喷淋塔(4),以及对现有热网的出水口所输出的水进行加热,然后输出给燃气锅炉(1)的进水口;第二压缩式热泵(20),与现有热网的出水口相连通,用于吸收所述第二余热水循环泵(11)输出的余热水的热量,并将降温后的余热水,返回输送给第二喷淋塔(8),以及对现有热网的出水口所输出的水进行加热,然后输出给燃气锅炉(1)的进水口;燃气锅炉(1)的出水口,通过设置有第一循环泵(101)的连接管道,与现有热网的进水口相连通;
对于第一喷淋塔(4),其内腔上部设置有横向分布的第一喷淋管(40);第一喷淋管(40)的底部,等间隔设置有多个喷头;第一喷淋塔(4)的内腔下部,设置有第一接水盘(3);第一接水盘(3)底部中心位置的出水口,通过第一热水管路(2),与第一余热水循环泵(16)的一端相连接;第一余热水循环泵(16)的另一端,与第一压缩式热泵(21)的余热水进口相连通;第一压缩式热泵(21)的余热水出口,与第一喷淋管(40)的一端相连通;第一压缩式热泵(21)的余热水出口和余热水进口,分别是一根中空的第一余热回收管道的上下两端开口;第一压缩式热泵(21),用于吸收所述第一余热水循环泵(16)输出的余热水的热量,并将降温后的余热水,输送给第一喷淋管(40);
第一压缩式热泵(21),包括第一蒸发器(15)、第一压缩机(19)、第一冷凝器(18)和第一膨胀阀(17);第一蒸发器(15)内,包括第一余热回收管道和第一蒸发器制冷剂换热管道;第一冷凝器(18)内,包括第一热网回水管道和第一冷凝器制冷剂换热管道;第一余热回收管道的余热水进口,与第一余热水循环泵(16)的另一端相连通;第一冷凝器(18)中第一余热回收管道的余热水出口,与第一喷淋管(40)的一端相连通;第一蒸发器制冷剂换热管道的下端开口,通过第一压缩机(19),与第一冷凝器制冷剂换热管道的下端开口相连通;第一蒸发器制冷剂换热管道的上端开口,通过第一膨胀阀(17),与第一冷凝器制冷剂换热管道的上端开口相连通;第一热网回水管道的上端开口,与现有热网的出水口相连通;第一热网回水管道的下端开口,通过设置有第二循环泵(102)的连接管道,与燃气锅炉(1)的进水口相连通;
对于第二喷淋塔(8),其内腔上部设置有横向分布的第二喷淋管(80);第二喷淋管(80)的底部,等间隔设置有多个喷头;第二喷淋塔的内腔下部,设置有第二接水盘(7);第二接水盘(7)底部中心位置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热水管路(6),与第二余热水循环泵(11)的一端相连接;第二余热水循环泵(11)的另一端,与第二压缩式热泵(20)的余热水进口相连通;第二压缩式热泵(20)的余热水出口,与第二喷淋管(80)的一端相连通;第二压缩式热泵(20)的余热水出口和余热水进口,分别是一根中空的第二余热回收管道的上下两端开口;第二压缩式热泵(20),用于吸收所述第二余热水循环泵(11)输出的余热水的热量,并将降温后的余热水,输送给第一喷淋管(40);
第二压缩式热泵(20),包括第二蒸发器(10)、第二压缩机(14)、第二冷凝器(13)和第二膨胀阀(12);第二蒸发器(10)内,包括第二余热回收管道和第二蒸发器制冷剂换热管道;第二冷凝器(13)内,包括第二热网回水管道和第二冷凝器制冷剂换热管道;第二余热回收管道的余热水进口,与第二余热水循环泵(11)的另一端相连通;第二冷凝器(13)中第二余热回收管道的余热水出口,与第二喷淋管(80)的一端相连通;第二蒸发器制冷剂换热管道的下端开口,通过第二压缩机(14),与第二冷凝器制冷剂换热管道的下端开口相连通;第二蒸发器制冷剂换热管道的上端开口,通过第二膨胀阀(12),与第二冷凝器制冷剂换热管道的上端开口相连通;第二热网回水管道的上端开口,与现有热网的出水口相连通;第二热网回水管道的下端开口,通过设置有第二循环泵(102)的连接管道,与燃气锅炉(1)的进水口相连通;
排烟烟道(9),包括圆柱形烟道段和圆锥台形状烟道段;圆柱形烟道段,位于圆锥台形状烟道段的正上方;圆柱形烟道段的顶部开口,且其下部开口与圆锥台形状烟道段的顶部开口相连通;圆锥台形状烟道段的底部开口,与第二喷淋塔(8)的顶部开口相连通;
第一烟气通道(22),为横向分布的直线型通道;第二烟气通道(23),为先向上垂直延伸,然后再向右弯折的通道;
第二烟气通道(23)的形状为L形;
第一喷淋塔(4)采用的第一喷淋塔塔身(26),具体是采用内壁涂有陶瓷涂料的不锈钢塔身;第一喷淋塔(4)的内腔中下部具有的第一填料区(24)内,填充有陶瓷填料;第一喷淋塔(4)中的第一喷淋管(40)的喷头,位于第一填料区(24)的正上方;第二喷淋塔(8)采用的第二喷淋塔塔身(27),具体是采用PP塑料的塔身;第二喷淋塔(8)内腔中下部具有的第二填料区(25)内,填充有塑料填料;第二喷淋塔(8)中的第二喷淋管(80)的喷头,位于第二填料区(25)的正上方;
第一填料区(24)内的陶瓷填料,具体是采用呈蜂窝状的圆形陶瓷填料块;第二填料区(25)的塑料填料,具体包括多个相互间隔的波形的PP填料块,多个PP填料块相互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699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