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马夫鱼的人工育苗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940588.9 | 申请日: | 2021-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554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 发明(设计)人: | 岳彦峰;彭士明;施兆鸿;蒋科技;苏志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1/17;A23K50/80;A23K10/22;A23K20/158;A23K20/174;A23K10/3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周一新 |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马夫 人工 育苗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马夫鱼的人工育苗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挑选马夫鱼亲鱼个体运输至暂养池暂养,稳定后消毒并转移至亲鱼培育池,再进行亲鱼性腺强化培育至性腺发育达到Ⅳ期,流水刺激和光照突变相结合的催产方式自然产卵和排精,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经孵化破膜得到初孵仔鱼,转移至苗种培育池后,用复合有益菌和微藻在育苗池中培育浮游性动物饵料和调控水质,饵料采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人工配合饲料的系列组合进行苗种培育。本发明的人工育苗方法可以提高马夫鱼的受精率和孵化率,苗种培育过程中促进其生长发育,苗种培育存活率可达9%,为开展马夫鱼生态多样性研究、保护或放流珊瑚礁鱼类提供新的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海水观赏鱼类人工育苗方法,特别是一种马夫鱼的人工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种业工程是当今我国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除了经济物种,不同的观赏鱼类品种也是重要的种质资源,人工育苗是种业工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人工繁育来提供观赏鱼的苗种和保护修复自然种质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观赏鱼类除了在休闲旅游方面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已被开发出对预防疾病(老年痴呆、抑郁)、调节精神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观赏鱼市场对不同品种的需求加大了从自然海域中捕捞的数量,限制了观赏鱼市场的有续发展。
迄今为止,可真正实现人工育苗的海水鱼类品种仅有30–40种,不足海水观赏鱼类品种的1%,而达到商业化繁育的品种更少。目前我国海水观赏鱼类的可繁种类大多集中在雀鲷科的几个品种中,如公子小丑鱼、眼斑双锯鱼、白条双锯鱼等,在这些品种中人工育苗已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在国内外已被众多专家学者所研究,包括性腺发育、苗种培育、性别转化、体色变化等,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相对品种繁多的海水观赏鱼类而言仍是单一,不同品种的观赏鱼对生态环境要求各不相同,也导致了苗种培育技术各不相同。
马夫鱼(Heniochus acuminatus),又称关刀或黑白关刀、头巾蝶鱼(见图1),属鲈形目蝴蝶鱼科、马夫鱼属,为一类珊瑚礁区的热带海水鱼。此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中国只产于南海,为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鱼,一般体长10厘米左右,最大可达20厘米以上。它们活动在珊瑚礁丰茂的地区,摄食有机物碎屑及珊瑚虫等,因其背鳍上特殊的丝状鳍条而闻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近年来观赏鱼类的野生资源因过度捕捞而使得资源量急剧减少,包括马夫鱼在内的很多品种面临濒危的境地,进行增殖保护、繁育放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修复原栖息地的生境,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马夫鱼的人工育苗方法,采用促性腺发育的环境因子调控和促性腺发育强化饲料协同作用,显著提高马夫鱼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强化苗种培育过程中生长发育,为开展马夫鱼生态多样性研究、保护或放流珊瑚礁鱼类提供一种可行性技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马夫鱼的人工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马夫鱼亲鱼选择:在马夫鱼的亲鱼来源地挑选体表无伤、游动正常、体色艳丽、体长在15cm以上的个体,活水车运输至暂养池暂养;暂养稳定后,向暂养池中泼洒1ppm的硫酸铜,处理12小时后换水100%,24小时后重复消毒12小时,转移至亲鱼培育池;
S2、性腺强化培育:采用调控环境因子和亲鱼性腺发育强化饵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亲鱼性腺强化培育至性腺逐步成熟,其中雌亲鱼腹部逐渐膨大,性腺发育达到Ⅳ期;
S3、催产与孵化:采用流水刺激和光照突变相结合的催产方式,96小时后马夫鱼可在亲鱼培育池中自然产卵和排精,受精后形成受精卵,收集受精卵洗干净,去除死卵,放入圆锥形孵化桶中孵化,在水温为28℃、盐度为29和持续充气的条件下,受精卵经18–22小时孵化破膜,当看见初孵仔鱼出现黑色眼点时,将其转移至苗种培育池;
S4:苗种培育:采用饵料生物培养和饵料组合投喂的方式进行苗种培育;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405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