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横观各向同性碳纤维的多模式失效判定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907505.6 | 申请日: | 2021-08-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42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 发明(设计)人: | 王福吉;魏钢;张博宇;周洪岩;杨雨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3/26;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 |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各向同性 碳纤维 模式 失效 判定 方法 | ||
1.一种适用于横观各向同性碳纤维的多模式失效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多模式失效判定方法基于断裂面方向分类,并假设纤维是横观各向同性材料,2-3平面为各向同性平面;再依据断裂面正应力符号对纤维断裂的影响,分别确定待定系数;最后将各项系数代入方程,化简得到对应情况下的失效准则,选择该准则作为纤维失效的判断依据;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构造横观各向同性纤维剪断、弯断失效应力准则基本型
假设沿碳纤维轴线方向定义为1方向,在垂直于1方向的平面内分别定义2、3方向,符合右手螺旋法则,三个方向相互垂直;碳纤维在绕1方向轴任意旋转后,失效应力不变量I1、I2、I3、I4、I5的形式保持不变;采用拟合精度高且形式简单的二次多项式,故舍弃含有三次项的I5;σ11、σ33分别是1方向、3方向上的正应力,σ12、σ13、σ23分别是1-2平面、1-3平面、2-3平面内的剪应力;由已有研究可知,碳纤维的剪断失效与正应力σ11、σ33和剪应力σ12、σ13、σ23相关;弯断失效与正应力σ11和剪应力σ12、σ13有关;舍去含有非关键性应力的项,得横观各向同性碳纤维剪断、弯断模式对应的应力准则基本型如式(1):
在剪断模式下,把公式(1)中σ11、σ112、σ33、σ332、(σ122+σ132)、(σ332+4σ232)前的系数称为AⅠ、BⅠ、CⅠ、DⅠ、EⅠ、FⅠ;在弯断模式下,把公式(1)中σ11、σ112、(σ122+σ132)前的系数称为AⅡ、BⅡ、EⅡ;
第二步:判断失效面正应力的符号
失效面正应力表示为:
其中,θ为纤维切削角度,即横观各向同性纤维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直至与切削速度方向重合时所转过的角度;
由式(2)判断出失效面正应力的符号;
第三步:求解基本型中的待定系数
首先设定Xc为横观各向同性碳纤维材料单轴轴向压缩强度,Xt为碳纤维材料轴向拉伸强度;Yc为碳纤维材料单轴横向压缩强度,Ycbi为碳纤维材料等值双轴横向压缩强度,Yctri为碳纤维材料等值三轴压缩强度,Yt为碳纤维材料单轴横向拉伸强度;S12为碳纤维材料轴向剪切强度,S23为碳纤维材料横向剪切强度。各待定系数右上标中,c代表压缩状态,即失效面正应力为负;t代表拉伸状态,即失效面正应力为正;
根据横观各向同性碳纤维的剪断、弯断失效模式,以及各模式下失效面正应力的符号,总共分为下列四种情况:
1)剪断失效,失效面正应力σnn0
假设横观各向同性碳纤维材料在等值双轴横向压缩、等值三轴压缩加载状态下不会发生失效,即满足Ycbi→∞,Yctri→∞,得:
式中,AⅠc、BⅠc、CⅠc、DⅠc分别是公式(1)中σ11、σ112、σ33、σ332前的系数;
2)剪断失效,失效面正应力σnn0
横观各向同性碳纤维的失效面正应力符号的变化,不会影响单元体在纯轴向剪切和纯横向剪切加载作用下的失效应力状态;因此,此种情况下基本型中的待定系数EⅠ和FⅠ仍按式(3)取值;对于其他系数,分别假设应力单元体处于单轴轴向拉伸、单轴横向拉伸应力状态,得:
式中,AⅠt、BⅠt、CⅠt、DⅠt分别是公式(1)中σ11、σ112、σ33、σ332前的系数;
3)弯断失效,失效面正应力σnn0
分别假设横观各向同性碳纤维受力时,应力单元体处于单轴轴向压缩、等值三轴压缩、纯轴向剪切应力状态,假设Yctri→∞,得:
式中,AⅡc、BⅡc分别是公式(1)中σ11、σ112前的系数;
4)弯断失效,失效面正应力σnn0
横观各向同性碳纤维失效面正应力符号的变化,不会影响单元体在纯轴向剪切加载作用下的失效应力状态;因此,此种情况下基本型中的待定系数EⅡ仍按式(5)取值;对于其他系数,假设应力单元体处于单轴轴向拉伸应力状态,得:
式中,AⅡt、BⅡt分别是公式(1)中σ11、σ112前的系数;
综上,得横观各向同性碳纤维的多模式失效判定方法如式(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0750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半导体贴片机的复合上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计算机内部清理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