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等离子熔融烟气二次燃烧室及燃烧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88734.8 | 申请日: | 2021-08-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01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 发明(设计)人: | 周赞;龚滨;殷波;陈军;于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雪浪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F23G5/16;F23G5/44;F23G5/46 |
| 代理公司: | 无锡盛阳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7 | 代理人: | 顾吉云;黄莹 |
| 地址: | 214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等离子 熔融 烟气 二次 燃烧室 燃烧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熔融烟气二次燃烧室,其可以确保等离子熔融炉尾气中的CO彻底燃烧,确保燃烧后的尾气中CO含量达标。包括连接等离子炉的二燃室烟气入口、连接下游尾气处理装置的二燃室烟气出口;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互相连通的灰斗、文丘里段、烟气滞留段;二燃室烟气入口设置于灰斗的底部侧面;文丘里段的段身横截面小于其进烟口、出烟口的横截面,在文丘里段上设置辅助燃烧器、二次进风装置;在烟气滞留段的底部、文丘里段的出烟口上方设置三次进风装置,三次进风装置的出风口向下;二次进风装置、三次进风装置都采用高压旋流形式进风,且二者旋流方向相反。同时,本专利也公开了一种等离子熔融烟气二次燃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废等离子熔融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等离子熔融烟气二次燃烧室及燃烧方法。
背景技术
在应用等离子熔融技术处理固废、危废时,通过等离子装置产生高温,危废中的有机物和可能存在的二噁英,在等离子体产生的高温及紫外线的共同作用下,化学键被打断,形成小分子或原子,并在还原性气氛下进行重组,生成等离子熔融烟气,等离子熔融烟气中包括:单质碳、CO、H2、CH4、HCl等有害物质。
一般在等离子炉出口设置二次燃烧室,在二次燃烧室中通入二次助燃风,在确保“3T+E”原则的前提下,即在足够的烟气温度(1100℃)、足够的停留时间(1100℃时2s)、足够的扰动(二燃室喉口用二次风使气流形成漩流)、足够的过剩氧气的条件下,对等离子熔融烟气中的可燃成分和有害物质进行充分焚烧、分解。
然而,等离子熔融炉尾气中的CO浓度非常高,特别是基于还原性气氛的热等离子体熔融炉烟气中CO占比可达30~40%以上,如果采用传统的二次燃烧技术难以保证烟气和助燃空气的混合强度,无法确保烟气中的CO焚烧充分、彻底,进而导致后续尾气处理流程中排放CO超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等离子炉出口尾气中的CO难以彻底燃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熔融烟气二次燃烧室,其可以确保等离子熔融炉尾气中的CO彻底燃烧,确保燃烧后的尾气中CO含量达标。同时,本专利也公开了一种等离子熔融烟气二次燃烧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等离子熔融烟气二次燃烧室,其包括连接等离子炉的二燃室烟气入口、连接下游尾气处理装置的二燃室烟气出口;
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互相连通的灰斗、文丘里段、烟气滞留段;
所述二燃室烟气入口设置于所述灰斗的底部侧面;
所述文丘里段的段身横截面小于其进烟口、出烟口的横截面,在所述文丘里段上设置辅助燃烧器、二次进风装置;
在所述烟气滞留段的底部、所述文丘里段的出烟口上方设置三次进风装置,所述三次进风装置的出风口向下;
所述二次进风装置、所述三次进风装置都采用高压旋流形式进风,且二者旋流方向相反。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所述烟气滞留段为垂直的直筒结构,所述二燃室烟气出口设置于所述烟气滞留段顶部侧面;
其还包括:急排烟囱,所述急排烟囱连通所述烟气滞留段的顶端;
所述灰斗的内腔侧壁上设置一次进风装置,所述一次进风装置采用高压分布式进风;
所述三次进风装置采用高压分布式旋风装置。
一种等离子熔融烟气二次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灰斗将等离子炉排出的等离子熔融烟气的烟气流速降低;
S2:在文丘里段引入第二次助燃风,通过文丘里段的结构将等离子熔融烟气和助燃风进行充分混合,实现充分燃烧;
所述第二次助燃风含氧量满足烟气燃烧全部需氧量;
S3:通过烟气滞留段使充分燃烧后的等离子熔融烟气继续停留2秒以上时间,同时引入第三次助燃风,调整燃烧后烟气的含氧量和降低烟气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雪浪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无锡雪浪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87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