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宽带双极化天线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03583.1 | 申请日: | 2021-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07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 发明(设计)人: | 彭建东;叶亮华;李源俊;徐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Q1/24 | 分类号: | H01Q1/24;H01Q1/00;H01Q1/38;H01Q1/50;H01Q1/52;H01Q5/20;H01Q5/50;H01Q15/14;H01Q19/1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智远创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619 | 代理人: | 袁方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宽带 极化 天线 | ||
1.一种宽带双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天线辐射体、第一介质板、第一馈电巴伦、第二馈电巴伦和天线反射板;
所述第一馈电巴伦和第二馈电巴伦互相垂直交叉连接,第一馈电巴伦和第二馈电巴伦的上端与第一介质板连接,第一馈电巴伦和第二馈电巴伦的下端与天线反射板连接;
所述天线辐射体印刷在第一介质板上,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一辐射臂、第二辐射臂、第三辐射臂和第四辐射臂;四个辐射臂两两呈正交分布以形成两对正交的对称辐射组合,在以第一介质板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方向上,每90°设置一个辐射臂;其中,第一辐射臂和第三辐射臂组成一个半波振子,第二辐射臂和第四辐射臂组成另一个半波振子;
每个辐射臂中,包括第一子辐射臂和第二子辐射臂,所述第一子辐射臂印刷在第一介质板的顶面,第二子辐射臂印刷在第一介质板的底面,第一子辐射臂和第二子辐射臂的部分区域重叠形成耦合区域;
所述第一子辐射臂呈六边形,六边形的两个对角为直角,其中一个直角朝向第一介质板的中心设置;所述第二子辐射臂呈正方形,正方形的其中一个直角朝向第一介质板的中心设置;
第一子辐射臂和第二子辐射臂的对角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子辐射臂和第二子辐射臂在第一介质板上的部分投影重叠,第二子辐射臂的未重叠部分位于第一子辐射臂朝向第一介质板中心的一端外部;
所述第一馈电巴伦的上端设有两个向上凸出的插板,所述第二馈电巴伦的上端设有两个向上凸出的插板,所述第一介质板上设有四个插孔,第一馈电巴伦和第二馈电巴伦上端的插板分别插入于第一介质板的四个插孔内,以实现与第一介质板的连接固定;所述第一介质板上的四个插孔分别设置于四个辐射臂中的第一子辐射臂上,且位于第一子辐射臂朝向第一介质板中心的一端;
所述第一馈电巴伦上设有第一馈电巴伦焊接点,包括第一焊接点、第二焊接点、第三焊接点和第四焊接点;所述第一焊接点和第二焊接点设置于第一馈电巴伦上端的两个插板上,且第一焊接点与第一辐射臂的第一子辐射臂焊接,第二焊接点与第三辐射臂的第一子辐射臂焊接;所述第三焊接点和第四焊接点设置于第一馈电巴伦的上边沿,且第三焊接点与第一辐射臂的第二子辐射臂焊接,第四焊接点与第三辐射臂的第二子辐射臂焊接;
所述第二馈电巴伦上设有第二馈电巴伦焊接点,包括第五焊接点、第六焊接点、第七焊接点和第八焊接点;所述第五焊接点和第六焊接点设置于第二馈电巴伦上端的两个插板上,且第五焊接点与第二辐射臂的第一子辐射臂焊接,第六焊接点与第四辐射臂的第一子辐射臂焊接;所述第七焊接点和第八焊接点设置于第二馈电巴伦的上边沿,且第七焊接点与第二辐射臂的第二子辐射臂焊接,第八焊接点与第四辐射臂的第二子辐射臂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带双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介质板、寄生贴片和支柱,所述寄生贴片印刷在第二介质板上;所述第二介质板通过支柱支撑于第一介质板上,且悬空设置于天线辐射体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宽带双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巴伦包括第三介质板,印刷在第三介质板正面的第一微带线和馈电点,以及印刷在第三介质板背面的第一缝隙传输线和第二缝隙传输线;
所述第一缝隙传输线和第二缝隙传输线均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缝隙传输线位于第三介质板背面的中部上方,第二缝隙传输线位于第三介质板背面的中部下方;所述第二缝隙传输线为渐变结构,呈上端宽度大下端宽度小的漏斗状,第二缝隙传输线的上端连接于第一缝隙传输线的下端,且第二缝隙传输线的上端宽度大于第一缝隙传输线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宽带双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带线包括依次连接第一段微带线、第二段微带线、第三段微带线和第一渐变微带开路线;
其中,第三段微带线和第一渐变微带开路线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段微带线和第二段微带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三段微带线的一端与第一渐变微带开路线的一端连接,第三段微带线的另一端依次连接第二段微带线和第一段微带线;
所述第一渐变微带开路线为渐变结构,呈一端宽度大另一端宽度小的漏斗状,其中宽度较大的一端与第三段微带线连接;
所述馈电点位于第三段微带线与第一渐变微带开路线的连接处,所述第三介质板上对应第一段微带线处开设有用于连接线缆的过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0358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