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视角可变卷积神经网络的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783185.8 申请日: 2021-07-12
公开(公告)号: CN113505833A 公开(公告)日: 2021-10-15
发明(设计)人: 裴季方;黄钰林;汪志勇;王陈炜;霍伟博;杨建宇;张寅 申请(专利权)人: 电子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G06K9/62 分类号: G06K9/62;G06K9/00;G06N3/04;G06N3/08
代理公司: 成都虹盛汇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68 代理人: 王伟
地址: 611731 四川省成***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基于 视角 可变 卷积 神经网络 雷达 自动 目标 识别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视角可变卷积神经网络的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获取原始雷达图像;B.预处理原始雷达图像;C.多视角数据生成;D.构建基于多视角可变卷积的深度神经网络;E.训练深度神经网络:初始化网络权重以及偏置,将步骤C处理得到的多视角雷达图像组合输入步骤D构建的多视角可变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前向传播,计算代价函数;使用基于梯度下降的后向传播算法对多视角可变卷积神经网络参数进行更新;迭代进行前后向传播,直至代价函数收敛。本发明缓解了雷达图像样本量不足的问题,避免了特征提取不充分的情况,泛化能力强,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雷达目标特有的形态、散射信息,实现目标精准识别分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雷达目标识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多视角可变卷积神经网络的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雷达传感器能在不受光照和气候条件等限制情况下实现全天时、全天候的对地观测,在航空测量、卫星海洋观测、战场感知侦察、农林环境监测、地质地貌勘探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具有极高的民用与军用价值。雷达自动目标识别(Automatic TargetRecognition,ATR)是一种基于现代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等理论的图像解译技术,其大致可分为检测、鉴别和分类三级流程,旨在获取感兴趣区域可能包含的目标类别,为战场情报分析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在雷达ATR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基于模板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对目标进行有效识别。但传统方法存在效率较低、实时性较差、算法复杂度较高等问题,同时在人工经验影响下难以提取出最优的目标特征,使得系统的识别性能有所下降。随着近几年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其在图像处理、数据挖掘等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凭借其优异的自动化学习能力和特征提取能力,基于深度学习的雷达ATR成为了一个新的热门研究方向。

在深度学习与雷达目标识别领域结合方面,文献“Morgan D A E.Deep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ATR from SAR imagery[C]//Algorithms fo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magery XXII.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Photonics,2015,9475:94750F.”将一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应用到雷达十类目标识别问题中,并取得了很好的识别效果,但是网络所需的训练样本量过大,输入样本量较少情况下容易产生过拟合,使得网络的泛化能力较差。文献“Chen S,Wang H,Xu F,et al.Targetclassification using the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SAR images[J].IEEE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2016,54(8):4806-4817.”用卷积层代替全连接层进行分类,减少了网络的参数量,降低了计算耗时。然而,雷达图像目标的散射特性以及形态特征并没有被网络充分挖掘、利用,整体识别性能并没有太大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克服了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雷达目标特有的形态、散射信息,实现目标精准识别分类的基于多视角可变卷积神经网络的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基于多视角可变卷积神经网络的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获取原始雷达图像:采集分辨率相同的目标图像及图像对应的雷达目标方位角;

B.预处理原始雷达图像:根据步骤A中获取的雷达目标方位角,将原始雷达图像旋转至同一方向;

C.多视角数据生成:根据视角大小对预处理后的雷达图像进行排序,根据视角数目及观察角大小,生成多视角组合样本;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31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