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IM的住宅楼模板配模和碰撞检查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36574.5 | 申请日: | 2021-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8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 发明(设计)人: | 张选;张伟;李旭虎;谷明旺;袁华;齐铁鑫;王琦越;武浪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0;G06T17/00;G06F111/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芦玲玲 |
| 地址: | 014010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im 住宅楼 模板 碰撞 检查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住宅楼模板配模和碰撞检查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创建住宅楼的三维结构模型;根据住宅楼模板的模板编码体系,采用Autodesk Revit软件的鸿业铝巨人插件进行模板体系对接和规则设置;对三维结构模型进行模板的配置和拼装,得到含有模板模型的模板配置模型;对模板配置模型进行贴面、槽位、孔位碰撞检查,对模板的位置及模板结构进行调整直至成果检查合格,得到调整后的最终模板配置模型;采用Autodesk Revit软件导出加工清单、施工图出图、明细表。本发明达到降低铝合金模板配模技术门槛,提髙模板配模效率、准确率,缩短了铝合金模板的加工周期,提升施工单位现有铝合金模板利用率、拼装效率,降低相关施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BIM的住宅楼模板配模和碰撞检查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解决方案中,进行铝模板配置的方式主要有传统的Autodesk CAD软件二维配模方法和Solidworks软件进行配模。采用CAD软件进行模板配置时,主要通过二维手动配模方式,比较繁琐、容易出错、配模效率不高、后期复核难度大,当涉及到异形件加工图出图方面,需要具有较强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需要配模人员投入大量精力;采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模板配置时,不能区分构件属性,效率很低,复杂模型不易建立,自动检测功能较弱,需要人工二次出图,清单需要人工统计,对电脑配置要求太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BIM的住宅楼模板配模和碰撞检查方法及系统,旨在解决现有二维配模繁琐而三维配模需要人工统计数据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BIM的住宅楼模板配模和碰撞检查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模步骤,根据主体结构施工图,采用Autodesk Revit软件创建住宅楼的三维结构模型;模板配置设置步骤,根据住宅楼模板的模板编码体系,采用Autodesk Revit软件的鸿业铝巨人插件进行模板体系对接和规则设置;模板配置步骤,对所述建模步骤的三维结构模型进行模板的配置和拼装,得到含有模板模型的模板配置模型;成果检查步骤,对所述模板配置步骤得到的模板配置模型进行贴面、槽位、孔位、碰撞检查,并对模板的位置及模板结构进行调整直至成果检查合格,得到调整后的最终模板配置模型;数据导出步骤,在所述成果检查步骤成果检查合格后,依据所述最终模板配置模型,采用Autodesk Revit软件进行加工清单、施工图出图、明细表的导出。
进一步地,上述基于BIM的住宅楼模板配模和碰撞检查方法,所述模板体系对接包括:模板标准库的导入、模板标准库的管理以及模板族的对接。
进一步地,上述基于BIM的住宅楼模板配模和碰撞检查方法,所述模板标准库的导入为根据住宅楼模板的模板编码体系,将模板数据导入至鸿业铝巨人插件的标准库内;所述模板标准库的管理为:调整导入至标准库内的模板数据;所述模板族的对接为:存储住宅楼模板的模板族的属性信息。
进一步地,上述基于BIM的住宅楼模板配模和碰撞检查方法,所述规则设置包括:规则库的设置以及标高的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基于BIM的住宅楼模板配模和碰撞检查方法,所述规则库的设置为:在规则库设置中进行规则的创建、修改。
进一步地,上述基于BIM的住宅楼模板配模和碰撞检查方法,所述标高的设置为:设置楼板配置的标高范围,以在标高范围内配置模板。
进一步地,上述基于BIM的住宅楼模板配模和碰撞检查方法,在所述成果检查步骤中,当存在模板碰撞时,或模板的贴面、槽位、孔位不匹配时,判断成果检查不合格,则在Autodesk Revit软件中进行模板位置的调整、槽位和孔位的调整,直至成果检查合格。
进一步地,上述基于BIM的住宅楼模板配模和碰撞检查方法,所述三维结构模型的深化包括:预留孔洞的开孔和开洞以及预埋件的建模和拼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365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