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行走助力机器人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32265.0 | 申请日: | 2021-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79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 发明(设计)人: | 刘坤;刘勇;吉硕;高驰;张世忠;代磊;付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坤 |
| 主分类号: | A61H1/02 | 分类号: | A61H1/02;A61H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3002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行走 助力 机器人 | ||
1.一种行走助力机器人,包括腰带装置(1)、髋关节动力装置(2)、拨片装置(3)、托座装置(4)、撑杆装置(5),所述的托座装置(4)固连在撑杆装置(5)上端凹槽内,腰带装置(1)固连在托座装置(4)的两侧,髋关节动力装置(2)固连在腰带装置(1)两侧下端口,拨片装置(3)固连在髋关节动力装置(2)下端,髋关节动力装置(2)包括内端盖(201)、电容器(202)、光电编码器(203)、中间筒(204)、永磁铁(205)、第一绕线轮(206)、拉线(207)、卡位销(208)、反光板(209)、第一轴(210)、第一电磁块(211)、滚珠(212)、外端盖(213)、第一圆柱滚子(214)、弹簧封盖(215)、膨胀弹簧(216)、第二轴(217)、第一旋转盘(218)、第二永磁挡块(219)、第二电磁块(220)、第二旋转盘(221)、第一永磁挡块(222)、第一螺母(223)、连接板(224),所述的腰带装置(1)中的第一腰带(101)与第四腰带(106)作为一对,第二腰带(102)与第三腰带(103)作为一对,分别卡入所对应的连接板(224)两侧开槽位置并固定,中间筒(204)上端穿过连接板(224)中间通孔后,顶端用第一螺母(223)固定,使中间筒(204)与连接板(224)形成转动副,所述内端盖(201)固连在中间筒(204)左侧,电容器(202)与光电编码器(203)固连于内端盖(201)相应开槽内,第一轴(210)向左间隙穿过第一绕线轮(206)中心孔后过盈固定在内端盖(201)中心圆槽内,两个所述的永磁铁(205)固连在第一绕线轮(206)左侧壁相应开槽内,可通过第一绕线轮(206)带动旋转形成变化磁场,内端盖(201)突出轴切割磁感线,为电容器(202)充电储能,两条所述拉线(207)分别向下穿过中间筒(204)上壁孔位后套在第一绕线轮(206)的绕线槽内,末端通过卡位销(208)固定在第一绕线轮(206)底部,反光板(209)位于第一绕线轮(206)右侧壁上,用于配合光电编码器(203)实时检测第一绕线轮(206)的旋转角度,所述的第二旋转盘(221)左侧凸起销向左插入第一绕线轮(206)右侧四个相应孔位形成一体构件,两个所述的第二电磁块(220)固定在第二旋转盘(221)右侧对应的方槽底部,两个所述的第二永磁挡块(219)间隙配合安装在第一旋转盘(218)右侧方槽内可往复自由滑动,第二旋转盘(221)右侧面与第一旋转盘(218)左侧面等径方槽准确对接形成方形通槽,通过控制第二电磁块(220)磁极方向,吸合或者斥离第二永磁挡块(219)在对接的方形通槽内移动,当吸合第二永磁挡块(219)使其在方形通槽内分跨对接缝两边时,即挂挡固连第二旋转盘(221)与第一旋转盘(218)可一体转动,第一旋转盘(218)右侧面通过两个凸起柱与外端盖(213)内壁固定,可与外端盖(213)一体转动,反之断挡;所述的第一电磁块(211)固定在第一轴(210)右侧方槽内,第一永磁挡块(222)与四组所述的滚珠(212)一起封装在第二轴(217)左侧中心方槽内,第一永磁挡块(222)在槽内可沿轴向实现往复自由滑动,第二轴(217)向左间隙穿过第二旋转盘(221)和第一旋转盘(218)中心方孔后,与第一轴(210)右侧面的中心等径方槽准确对接形成方形通槽,通过控制第一电磁块(211)磁极方向,吸合或者斥离第一永磁挡块(222)在对接的方形通槽内移动,当吸合第一永磁挡块(222)使其在第二轴(217)与第一轴(210)内部中心方形通槽内分跨对接缝两边时,即挂挡固连第一轴(210)与第二轴(217)可一体转动,反之断挡;所述的膨胀弹簧(216)始端固定在第二轴(217)上,终端固定在弹簧封盖(215)内壁,弹簧封盖(215)右侧面固定在外端盖(213)内壁中心位置,第一圆柱滚子(214)安装在外端盖(213)内壁环形槽中,外端盖(213)向右扣在中间筒(204)上之后,一并与内端盖(201)封装第一圆柱滚子(214),形成圆柱滚子轴承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坤,未经刘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3226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高温碳纤维热塑性上浆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储热型余热回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