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716327.9 | 申请日: | 2021-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686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 发明(设计)人: | 张崭华;张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绿恒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B01F25/50;B01D2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刘林涛 |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经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适应 加重 污泥 澄清 | ||
1.一种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凝区(1),其上设置有反应器进水口(8);
集水管(13),一端设置在所述混凝区(1)中,用以收集所述混凝区(1)中的水体;
絮凝区(2),设置在所述混凝区(1)下游,所述集水管(13)的另一端进入所述絮凝区(2);
水体加速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混凝区(1)和所述絮凝区(2)中,包括:
喷管(10),适于连接所述反应器进水口(8)或所述集水管(13)的另一端,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喷管(10)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
喉管(11),包括喉管(11)进水口以及喉管(11)出水口,所述喉管(11)进水口罩设在所述喷管(10)上方,所述喷管(10)与所述喉管(11)之间形成加速水道;
沉淀区(3),设置在所述絮凝区(2)的下游,所述沉淀区(3)上设置有反应器出水口(9);
刮泥机,所述刮泥机的连接端设置在所述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的罐体外部,所述刮泥机的动作端伸入所述沉淀区(3)的底部,适于清理所述沉淀区(3)的底部沉积的污泥;
所述刮泥机包括电机(25)、连接轴(26)以及刮泥板(27);
所述电机(25)设置在所述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的罐体外部,所述电机(25)的输出轴与所述连接轴(26)的一端相连,所述连接轴(26)的另一端与所述刮泥板(27)相连,所述刮泥板(27)与所述沉淀区(3)的底部相平行设置;
所述絮凝区(2)与所述沉淀区(3)之间设置有絮体通过区(14),水体通过所述絮体通过区(14)进入到所述沉淀区(3)中,所述沉淀区(3)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6),部分水体进入所述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6)中;
至少一个絮体循环装置(17),一端作用在所述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6)中,另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的所述喷管(10)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沉淀区(3)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泥斗(28),适于容纳被所述刮泥板(27)收集的污泥,所述泥斗(28)通过低密度絮体循环装置(18)与位于所述絮凝区(2)中的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喷管(10)的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喉管(11)与所述喷管(10)相对应的区域,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絮凝污泥悬浮区(5),设置在所述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6)下游,所述絮凝污泥悬浮区(5)与所述高密度絮体收集斗(16)之间设置有絮体聚拢区(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低密度絮体浓缩室(6),设置在所述絮凝污泥悬浮区(5)下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斜板分离管组(7),设置在所述絮凝污泥悬浮区(5)及所述低密度絮体浓缩室(6)上方,所述斜板分离管组(7)包括若干倾斜设置的导流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清水收集装置(23),设置在所述斜板分离管组(7)上方,并与所述反应器出水口(9)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绿恒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绿恒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1632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循环加密颗粒污泥滤沉池
- 下一篇:显示设备及制造显示设备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