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恩酮在制备治疗弓形虫感染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11355.1 | 申请日: | 2021-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8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 发明(设计)人: | 张继瑜;邱燕华;翟斌涛;王玮玮;周绪正;李冰;杨枭荣;魏小娟;程富胜;尚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61K31/382 | 分类号: | A61K31/382;A61P3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陈征 |
| 地址: | 73005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海恩酮 制备 治疗 弓形虫 感染 疾病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寄生虫病防治技术领域,提供了海恩酮在制备治疗弓形虫感染疾病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发现硫氧杂蒽类化合物海恩酮对不同基因型的强毒或弱毒弓形虫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能够抑制弓形虫的增殖,试验发现海恩酮作用细胞内的弓形虫24h后,弓形虫的存活率仅为14.57%,优于现有的治疗弓形虫的药物乙胺嘧啶。本发明开拓了海恩酮的用药谱,为弓形虫急性和慢性感染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副作用低的药物,应用前景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寄生虫病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是弓形虫防治领域,具体提供了海恩酮在制备治疗弓形虫感染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弓形虫病是一种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专性胞内寄生原虫病。刚地弓形虫能感染包括人在内的所有温血动物,甚至是一些冷血动物,并且能寄生于动物机体的所有有核细胞内。而且弓形虫病的传播途径广泛,宿主主要可通过饮食、垂直传播、器官移植和输血等方式感染。在免疫力强的个体中,弓形虫病通常不表现出症状,或者是轻度的自限性感染。然而,在免疫系统不发达的胎儿和新生儿或在HIV和其它具有细胞免疫力下降的疾病使免疫系统受损的情况下,弓形虫病可能会危及生命。弓形虫病能严重影响人类、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健康,被视为一种严重威胁。
近年来,虽然在诊断、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在治疗方面几乎没有取得新的进展。由于弓形虫生命周期的复杂性、发病机制的多样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性,现在尚无预防和特异性的药物治疗。尽管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的联合用药是目前治疗弓形虫病的黄金标准,但治疗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并且治疗不彻底,易复发。
海恩酮(Hycanthone)是噻吨酮类的DNA嵌入剂(DNA intercalator),可抑制RNA合成以及DNA拓扑异构酶I和II。海蒽酮是一种已退役的药物,以前用于治疗由曼氏血吸虫和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血吸虫病,但因其耐药性和不良特性目前已停止使用。虽然海蒽酮是一种退役药物,但不影响其作为无禁忌症衍生化合物设计的来源,即作为先导化合物。目前,正在研究海恩酮重新用于铂类癌症化疗药物的协同联合治疗。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寄生于人体的有日本血吸虫(日本裂体吸虫)、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3种;血吸虫寄生于人畜体内的门静脉系统,可引起血吸虫病。
弓形虫隶属于顶端复合物亚门,孢子虫纲,球虫亚纲,真球虫目,艾美耳亚目,弓形虫科,弓形虫属(Toxoplasma)。弓形虫属下只有一个种,为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常称为弓形虫。但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宿主、不同毒力、生活史及其发育时间不同等,可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的基因型,Ⅰ型(RH和GT-1株)、Ⅱ型(ME49和Pru株)与Ⅲ型(CEP和VEG株),弓形虫为细胞内寄生性原虫。弓形虫和血吸虫虽同为可以寄生人体的寄生虫,但在生活史、发病机制、生物特性、传播途径等各方面都大相径庭,血吸虫为胞外寄生虫,胞内寄生虫比胞外寄生虫更难清除,危害更严重,因为胞内寄生虫寄生于细胞内,破坏宿主细胞。胞内寄生虫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就是需要尽可能保证宿主细胞完整、不伤害宿主细胞的同时将细胞内的寄生虫清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海恩酮的新用途。本发明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抗血吸虫的药物海恩酮对于胞内寄生原虫弓形虫也有显著的抑制活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含有海恩酮的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弓形虫感染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含有海恩酮的组合物在制备抑制弓形虫增殖、或抑制弓形虫裂解细胞能力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含有海恩酮的组合物在制备预防弓形虫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海恩酮在制备治疗弓形虫感染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海恩酮在制备抑制弓形虫增殖、或抑制弓形虫裂解细胞能力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海恩酮在制备预防弓形虫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113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