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定位灌注桩中心位置的孔径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650845.5 | 申请日: | 2021-06-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502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 发明(设计)人: | 姜宝仁;王忠波;洪超超;赵瑞;李聪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宝仁 |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E02D5/34 |
| 代理公司: | 温州宏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408 | 代理人: | 张立 |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定位 灌注 中心 位置 孔径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定位灌注桩中心位置的孔径检测系统以及检测方法,包括用于数据处理以及数据显示的操作电脑,用于检测孔径的井径仪,以及将井径仪吊入桩孔内的滑轮和绞盘,所述孔径检测系统还包括辅助井径仪进行桩孔内中心位置定位的辅助定位装置,所述辅助定位装置包括在井径仪吊入桩孔内前,事先放置于桩孔内的第一定位单元,以及设置于井径仪末端的第二定位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施工检测领域,尤其是一种可定位灌注桩中心位置的孔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灌注桩孔径检测系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用来检测灌注桩孔径的装置,其原理是通过滑轮将井径仪吊入桩孔内,再取出过程中,井径仪的末端设置有弹簧以及与弹簧连接的检测臂,通过带电阻的检测臂与孔内壁之间的受力变形,从而产生电位差传导到处理电脑上,来获取孔径大小。但是,在这种技术方案下一直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问题1,由于事先要将井径仪通过滑轮吊入桩孔内,而在此期间,井径仪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在滑轮的作用下,容易与桩孔内壁发生碰撞,从而损坏井径仪。问题2,在将井径仪放入桩孔内的过程中,由于只有一个吊绳吊着,无法保持在桩孔内的中心位置,而一旦与桩孔中心处产生偏移,最后测量出的数据就会产生较大误差,无法真实反映桩孔情况。所以,如何研发一种可确定中心位置,在吊入桩孔内又可保护井径仪的一种检测系统,成为了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定位灌注桩中心位置的孔径检测系统以及检测方法,包括用于数据处理以及数据显示的操作电脑,用于检测孔径的井径仪,以及将井径仪吊入桩孔内的滑轮和绞盘,所述孔径检测系统还包括辅助井径仪进行桩孔内中心位置定位的辅助定位装置,所述辅助定位装置包括在井径仪吊入桩孔内前,事先放置于桩孔内的第一定位单元,以及设置于井径仪末端的第二定位单元,所述第一定位单元与第二定位单元之间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包括可测上、下、左、右四个方位距离的测距仪,所述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先将第一定位单元通过绳索吊入桩孔内,步骤二,利用操作电脑查看第二定位单元上的测距仪对四个方向上的距离情况,并不断调整第一定位单元在桩孔内的位置,使其在四个方位上的距离误差不小于0.1厘米,步骤三,将井径仪吊入桩孔内,并利用井径仪上的第二定位单元与第一定位单元活动连接,实现中心定位,步骤四,将井径仪往出口处向上提,并打开检测臂,进行孔径检测。
采用了上述结构后,通过第一定位单元与第二定位单元的设置,可以首先将用于测距的第一定位单元放入桩孔内,仔细观察测距仪上的各项数据并及时进行调整,待第一定位单元调整好位置后,将井径仪放入,由于第一定位单元与第二定位单元之间有连接关系,所以,可以在第一定位单元设定好中心位置后的基础上,第二定位单元根据第一定位单元的位置进行一致性校准,再加上上拉过程中悬臂会对桩孔内壁有相抵作用,从而在上拉过程中即可时刻保持中心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定位单元还包括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测距仪一体设置,并且第一磁铁设置于测距仪上方,在步骤一中,将第一定位单元通过绳索吊入桩孔时,第一磁铁朝上放入。
采用了上述结构后,设置了磁铁与测距仪后可分别实现定位以及连接的技术效果,通过磁铁的方式来将第一定位单元与第二定位单元相连接,不仅结构简单,实施效果好,而且只需额外配备一个用于定位的磁铁与测距仪就可达到相应的技术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定位单元为设置于井径仪底部的第二磁铁,当井径仪探入桩孔内时,第二磁铁与第一磁铁互相吸引,并且第一定位单元的重量设置,可使井径仪在绳索悬吊状态下,使井径仪发生横向偏移,并与第一磁铁相吸。
采用了上述结构后,通过控制第一定位单元的重量来防止由于重量太轻而导致第一定位单元反而会因为第二定位单元的吸引作用产生二次位移,造成定位不准的技术问题。只有保证了第一定位单元不发生横移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定位中心精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宝仁,未经姜宝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08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晶模组自动化装箱的设备和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用于焊接机器人的转动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