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市政工程用井盖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628969.3 | 申请日: | 2021-06-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30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 发明(设计)人: | 韩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易鑫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29/14 | 分类号: | E02D29/14;B01D53/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和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442 | 代理人: | 张炬杰 |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旅***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市政工程 井盖 装置 | ||
1.一种市政工程用井盖装置,包括井盖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本体(1)上表面呈环形等间距开设多个圆槽(101),每个所述圆槽(101)内部滑动连接有一缓冲柱(2),在井盖本体(1)上表面还设罝有连通多个圆槽(101)的环形槽,该环形槽内设置有一圆环体,在缓冲柱(2)的顶部设置有弧形凹槽,圆环体同时穿越多个缓冲柱(2)的弧形四槽,所述缓冲柱(2)底面呈环形等间距固设有多个弹簧(201),所述井盖本体(1)内部呈环形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圆腔(102),所述圆槽(101)与缓冲柱(2)均呈倾斜结构设置,所述弹簧(201)下端与所述圆槽(101)底面连按固定;所述圆腔(102)内部设有过滤柱(103),所述过滤柱(103)内部设有活性炭,所述过滤柱(103)上端通过管道穿过井盖本体(1)内部延伸至外部并与圆筒(5)圆周外壁设置的软管相连通,所述井盖本体(1)底面中部设有沼气浓度传感器;
所述井盖本体(1)内部呈环形等间距开设有至个方形腔(104),所述方形腔(104)内壁上侧对称设有两个固定块(3),两个所述固定块(3)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301),所述转轴(301)中部转动连接有套筒(302),所述套筒(302)圆周外壁焊接有支撑杆303),所述支撑杆(303)内端穿过方形腔(104)内壁延伸至圆槽(101)内部,所述支撑杆(303)内端与所述缓冲柱(2)圆周外壁一侧连接固定,所述支撑杆(303)外侧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V型转杆(304),所述V型转杆(304)下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连接杆(305),中轴(401)上端穿过抽气筒(4)内壁延伸至方形腔(104)内部并与所述连接杆(305)下端连接固定;
所述井盖本体(1)底面靠近边缘处呈环形等间距固设有多个抽气筒(4),所述抽气筒(4)中部转动连接有中轴(401),所述中轴(401)中部套接有斜圆盘(402),所述斜圆盘(402)底面对称设有两个压柱(404),所述压柱(404)上端焊接有限位球(405),所述斜圆盘(402)底面对称开设有两个球状环形槽(403),所述球状环形槽(403)与限位球(405)滑动连接,所述压柱(404)下端固设有两个活塞(406),所述抽气筒(4)底面对称连通两个圆筒(5),所述活塞(406)下端穿过抽气筒(4)内部延伸至圆筒(5)内部并其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圆筒(5)下端通过软管(501)连接有吸气罩(502),所述软管(501)圆周外壁上端一侧设有单向阀(503);
其中,当有行人车辆走过时,使得缓冲柱(2)可以倾斜运动,并带动限位球(405)进行上下往复运动,通过限位球(405)带动活塞(406)进行上下运动,使其可以进行抽气动作,过滤柱(103)上端通过管道穿过井盖本体(1)内部延伸至外部并与圆筒(5)圆周外壁设置的软管相连通,井盖本体(1)下方的气体可以通过过滤柱(103)后排出到外界,环形体和多个缓冲柱的弧形四槽的配合使得每个缓冲柱的最大受力极限得到提升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底部气体散发的均匀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工程用井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柱(103)上端通过管道穿过井盖本体(1)内部延伸至外部并与外界相连通,所述过滤柱(103)上端通过管道穿过井盖本体(1)内部延伸至外部并与所述圆筒(5)圆周外壁设置的软管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工程用井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圆盘(402)尺寸大小与所述抽气筒(4)内部直径相适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易鑫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易鑫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896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安装的电力防震锤
- 下一篇:CHI3L1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