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视觉监测的地下车站通风空调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625855.3 | 申请日: | 2021-06-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01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 发明(设计)人: | 唐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11/74 | 分类号: | F24F11/74;F24F11/61;F24F120/10;F24F110/7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王泽云 |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视觉 监测 地下 车站 通风 空调 控制 方法 | ||
一种通过视觉监测的地下车站通风空调控制方法,包含视频计算模块、热显像仪计算模块和活塞风模块,视频计算模块分两个部分,一是站厅、出入口、换乘通道摄像头,二是站台候车区域摄像头,热显像仪计算模块分两个部分,一是站厅、站台热显像仪,二是出入口、换乘通道、车体内部热显像仪,活塞风模块测试活塞风风速、风温,计算车站内部与室外交换空气量;还设有新风量实时分析单元,新风量值由车站人员数量与车站内外空气交换量共同决定;还设有冷冻水流量实时分析单元、活塞风风速、风量、风温实时分析单元,人员体温实时分析单元,新风量实时分析单元,冷冻水流量实时分析单元;还设有历史数据学习单元,通过历史数据学习单元对人员数量实时分析单元等数据进行分析和反馈;由此,本发明能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更能准确快速的反映活塞风下并且动态人员的真实热舒适度,提供更好的控制和智能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车站的通风控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包含摄像头采集人数以及红外线热显像仪采集人体皮肤表面温度的视觉监测的地下车站通风空调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轨道交通车站通风空调控制中,通风空调的系统室温控制一般由空气的温湿度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将空气的状态以及空调系统中冷水的状态传输给处理器,对空调系统进行控制。由二氧化碳传感器将二氧化碳浓度传输给处理器,作为对新风量、回风量进行调节的参数之一。空气的状态包括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通过室内外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参数指标完成空调系统运行效果监测与调控。而室内空气温湿度设计参数的确定,需要考虑室内参数综合作用下的舒适条件。在通风空调人体热舒适性方面,交通建筑中大铁车站、航站楼等含有候车的区域,属于人员长期逗留区域。地铁乘客进站到下站约3到5分钟,为短期逗留区域。在GB50736-2012标准中提到人员长期逗留区域空调设计参数在供冷工况下为24~28度,相对湿度为40%~70%,风速为小于0.3m/s。对于短期逗留区域,GB50157-2013中提到,当车站采用通风系统时,室内计算温度不易高于室外温度5度,且不应超过30度。当采用空调系统时,站厅计算温度低于空调室外计算温度2~3度,且不应超过30度,站台低于站厅1~2度,相对湿度均为40%~70%。瞬时风速不易大于5m/s。由于进入交通建筑中的乘客,出行方式、衣着、性别、年龄的区别,造成人体能量代谢率与个体做功的差异。同时近年来,由于建筑形式、相应设备如站台门等差异造成瞬时风速差异也较大。这些都导致人体舒适度的差别,因此单独依靠空气状态指标调控中央空调,很难准确体现人体舒适度。
而目前轨道交通常见的两种控制方法。一种是根据实时监测空气及水温的值,调节风机频率、水泵频率、二通阀开度等。一种是带有负荷预测,包含前馈及反馈的控制系统。通过上述内容可知,当人体处于不同的代谢率与个体做功状态时,对温湿度的区间舒适感有差异。相关研究表面,在一定区域内,人体体表温度可以直接反应人体舒适度。相关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人体皮肤温度和热感觉响应以及热舒适度正相关。
目前的控制方法包含风水联动系统,即带有负荷预测,包含前馈及反馈的控制系统,通过人员数量、气象条件等预测室内负荷。
但现有技术存在如下缺点:
(1)通过采集室内温湿度等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动态人员的真实热舒适度。
(2)目前多数新风为定频,不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3)目前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根据现场参数实时调节,具有滞后性,并且不智能。
为此,本发明的设计者有鉴于上述缺陷,通过潜心研究和设计,综合长期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经验和成果,研究设计出一种通过视觉监测的地下车站通风空调控制方法,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视觉监测的地下车站通风空调控制方法,其能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更能准确快速的反映活塞风下并且动态人员的真实热舒适度,提供更好的控制和智能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58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