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开挖用支护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623926.6 | 申请日: | 2021-06-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5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 发明(设计)人: | 王强;王国靖;纪鸿朋;高飞;刘帆;杨武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壹川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65 | 代理人: | 吕生森 |
| 地址: | 10002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开挖 支护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隧道开挖用支护装置,涉及隧道支撑设备领域,主要是为了解决现有隧道开挖用支护装置存在抗震能力差的问题,包括活动支撑部和固定支撑部,所述固定支撑架内设置有主体部,还包括第一缓冲机构、第二缓冲机构和第三联动组件,活动支撑部通过纵向活动部的纵向移动带动第一联动组件沿着固定支撑部表面滑动,能够削弱活动支撑部受到的来自地震的纵向冲击力,导轨部能够带动联动部一端沿着导轨部横向移动,能够将活动支撑部受到的纵向冲击力通过第一联动部转化为对固定支撑部的横向支撑力,横向活动部通过横向活动部的横向移动带动第二联动组件转动和沿着主体部滑动,能够削弱活动支撑部受到的来自地震的横向冲击力。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隧道支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隧道开挖用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隧道的结构包括主体建筑物和附属设备两部分,主体建筑物由洞身和洞门组成。
现有专利号为CN201910492830.3公开了一种稳定性高的隧道支护装置,包括第一拱形支架和弹性板,用于解决当隧道的侧壁不是完全呈弧形时,弧形架板可相对进行调节,配合弹性板实现弧形架板与隧道壁完全贴合来增加支护的牢固性和靠性强,但是这种结构在遇到地震产生的冲击波时,很容易出现扭曲和变形的情况,容易导致隧道的坍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开挖用支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隧道开挖用支护装置,包括活动支撑部和固定支撑部,所述固定支撑架内设置有主体部,还包括:
第一缓冲机构;所述第一缓冲机构包括位于活动支撑部和主体部之间的纵向活动部;以及位于纵向活动部上的第一联动组件,所述活动支撑部受到的来自地震的纵向冲击力通过纵向活动部的纵向移动带动第一联动组件沿着固定支撑部表面滑动,用于削弱活动支撑部受到的来自地震的纵向冲击力;以及
第二缓冲机构,所述第二缓冲机构包括与活动支撑架装配连接的横向活动部;以及位于横向活动部和主体部之间的第二联动组件;所述横向活动部受到的来自地震的横向冲击力通过横向活动部的横向移动带动第二联动组件转动和沿着主体部滑动,用于削弱活动支撑部受到的来自地震的横向冲击力;以及
第三联动组件,所述第三联动组件包括位于纵向活动部上的导轨部;以及位于导轨部和主体部之间的第一联动部,所述导轨部跟随纵向活动部的纵向移动用于带动联动部一端沿着导轨部横向移动,用于将活动支撑部受到的纵向冲击力通过第一联动部转化为对固定支撑部的横向支撑力。
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动支撑部的数量为若干个,且所述若干个活动支撑部均通过若干个伸缩部连接固定支撑部,所述若干个活动支撑部包括与第一缓冲机构装配连接的第一活动支撑部;以及与第二缓冲机构装配连接的第二活动支撑部。
作为本申请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主体部包括:
承载部,所述固定支撑部位于承载部上;以及
骨架部,所述骨架部位于固定支撑部和承载部之间,用于横向支撑固定支撑部,且所述第二联动组件与所述骨架部装配连接;以及
位于承载部上的移动组件。
作为本申请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纵向活动部包括位于骨架部和第一活动支撑部之间的纵向伸缩部;以及套设在纵向伸缩部上的第一弹性部。
作为本申请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横向活动部包括与第二活动支撑部装配连接的横向滑动部;以及套设在横向滑动部上的第二弹性部,所述横向滑动部与固定支撑部滑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39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