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烧结用下装式料舟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601971.1 | 申请日: | 2021-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02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 发明(设计)人: | 葛渊;李广忠;李亚宁;王昊;王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22F3/11 | 分类号: | B22F3/11 |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魏法祥 |
| 地址: | 710016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多孔 材料 烧结 下装 式料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烧结用下装式料舟,包括底座和可拆卸地连接在底座上的舟筒,舟筒的两端为开口,底座与舟筒内侧形成装料空间,装料空间用于容置金属多孔材料生坯。本发明通过将舟筒可拆卸地连接在底座上,使金属多孔材料生坯可先被装入底座上方,然后将舟筒从金属多孔材料生坯上方装入,解决了金属多孔材料生坯从舟筒上方装入易造成破碎或碎裂的问题,并降低了金属多孔材料生坯的装入难度,提高了烧结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烧结金属多孔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烧结用下装式料舟。
背景技术
烧结金属多孔材料是20世纪初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较快的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金属材料。烧结金属多孔材料一般是以金属粉末为原料,经过冷成型和高温烧结制备的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由于烧结金属多孔材料具有特殊的孔隙和孔结构,该材料除了具备金属材料本身的特性外,还具有净化分离、消声减重、吸附缓释、阻燃防爆、高效导热等特殊功能。目前,烧结金属多孔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过滤分离装备中,是相关工业工程提质增效、节能减排以及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的关键基础材料。
现有金属多孔材料烧结过程中,一般采用上装式料舟,即坩埚式料舟,对于强度较高的生坯,从料舟的上口部分装入料舟,然后在金属多孔生坯管周围装满填料,再进入炉子进行烧结。但对于强度较低的金属多孔生坯,不宜搬动,采用上装式,会导致生坯破损或碎裂。鉴于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发明一种下装式料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烧结用下装式料舟。该下装式料舟通过将舟筒可拆卸地连接在底座上,使金属多孔材料生坯可先被装入底座上方,然后将舟筒从金属多孔材料生坯上方装入,解决了金属多孔材料生坯从舟筒上方装入易造成破碎或碎裂的问题,并降低了金属多孔材料生坯的装入难度,提高了烧结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烧结用下装式料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可拆卸地连接在底座上的舟筒,所述舟筒的两端为开口,所述底座与所述舟筒内侧形成装料空间,所述装料空间用于容置金属多孔材料生坯。
上述的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烧结用下装式料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顶面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舟筒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通过与耳板与销钉的配合将所述舟筒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底座上。
上述的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烧结用下装式料舟,其特征在于,所述销钉由帽体和钉体组成,且所述第一通孔内的销钉与所述第二通孔内的销钉装配方向相反。
上述的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烧结用下装式料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成对的设置在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第二连接件对应的成对设置在所述舟筒的外侧壁上,且所述耳板同时置于成对的第一连接件之间以及成对的第二连接件之间。
上述的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烧结用下装式料舟,其特征在于,所述销钉与所述第一通孔之间以及所述销钉与所述第二通孔之间均留有0.5mm~2mm的空隙。
上述的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烧结用下装式料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环形凹槽,且所述舟筒的底部卡接于所述环形凹槽中。
上述的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烧结用下装式料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通气孔。
上述的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烧结用下装式料舟,其特征在于,所述舟筒顶部设置有吊耳。
上述的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烧结用下装式料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和所述舟筒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未经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19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