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的多联式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510416.8 | 申请日: | 2021-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44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 发明(设计)人: | 陈昌瑞;杨亚华;易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1/0003 | 分类号: | F24F1/0003;F24F1/0035;F24F1/0063;F24F11/64;F24F11/65;F24F11/74;F24F11/81;F24F11/89;F24F110/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陆海天;徐冬涛 |
| 地址: | 21004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多联式新 风机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多联式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相互隔离的新风腔和循环风腔;所述新风腔的两端分别设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所述循环风腔的两端分别设有循环风进风口和循环风出风口I;该循环风进风口处设有循环风热交换器;所述循环风腔内设有相互隔离的风道I和风道II;该风道I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循环风热交换器的出口,其出口端连通于所述循环风出风口;所述风道II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循环风热交换器的出口,其出口端连通于所述新风腔,可通过控制新风和循环风的流动及流量,可利用室内空气与室外新风的混合而调节室外新风的初始温度,避免对系统排气压力或吸气压力造成严重影响,确保机组在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尤其是一种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具体的说是一种改进的多联式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多联式空调系统和新风系统越来越普及。
多联式新风机是在多联式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将系统中的某台内机改为新风机,既可实现引入新风的目的,也能够为新风提供一定的负荷,降低室内温度受新风的影响程度。
但是,现有的多联式新风机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尤其不能在极寒环境下制热或在极热环境下制冷,否则,将会导致系统排气压力过低或吸气压力过高,影响室外机的寿命和运行可靠性,导致其使用局限性较大。
因此,需要加以改进,以便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多联式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可以使其在极寒或极热环境下保证正常工作,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改进的多联式新风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隔板,将其内部分隔成相互隔离的新风腔和循环风腔;
所述新风腔的两端分别设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该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分别连通室外和室内;所述新风出风口处设有新风风机和新风热交换器;
所述循环风腔的两端分别设有循环风进风口和循环风出风口;该循环风进风口和循环风出风口均位于室内;该循环风进风口处设有循环风热交换器;所述循环风腔内设有相互隔离的风道I和风道II;该风道I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循环风热交换器的出口,其出口端连通于所述循环风出风口;所述风道II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循环风热交换器的出口,其出口端连通于所述新风腔;所述风道I的进口端和风道II的进口端分别设有循环风机I和循环风机II;
所述新风热交换器和循环风热交换器相互并联后连接到多联机的冷媒循环回路。
进一步的,所述风道II的出口位于所述新风热交换器与所述新风进风口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新风热交换器和循环风热交换器上分别设有新风电子膨胀阀和循环风电子膨胀阀。
进一步的,所述新风进风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I;所述新风出风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II;所述循环风热交换器的出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III;该温度传感器I、温度传感器II和温度传感器III分别连接到多联机的控制器。
一种改进的多联式新风机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机组启动,新风风机、循环风机I和循环风机II均为关闭;新风电子膨胀阀和循环风电子膨胀阀均为关闭;
通过温度传感器I检测新风进风温度T1;通过温度传感器II检测新风出风温度T2;通过温度传感器III检测经过循环风热交换器后的预混合温度T3;
2)判断机组运行模式:若是制冷模式,转步骤3);若是制热模式,转步骤8);
3)若T1≤W1,转步骤4);否则,转步骤5);其中,W1为设定的极热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104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