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脉冲振幅调变的线缆转接装置及转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475775.4 | 申请日: | 2021-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62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英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2/53 | 分类号: | H01R12/53;H01R12/55;H01R13/6461;H01R13/648;H01R13/40;H01R4/02;H01R43/00;H01R4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王新爱 |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脉冲 振幅 线缆 转接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脉冲振幅调变的线缆转接装置及转接方法,所述装置包括:用于连接同轴线缆的板卡和用于增强所述同轴线缆共地特性的屏蔽罩;板卡表面沿长度方向上平行分布有若干第一铜片、第二铜片和第三铜片;第二铜片沿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铜片分别设有若干垂直贯穿于所述板卡的压接过孔、接地线共地端子和外披线共地端子;屏蔽罩设有压接式端子,屏蔽罩通过压接式端子覆盖至第二铜片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上屏蔽罩用于增强同轴线缆的共地特性,本发明能够,解决线缆转接卡焊接部位的串扰问题,并且满足下代的脉冲振幅调变的传输需求,在提升效能同时又能兼顾实作实用性与风险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传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脉冲振幅调变的线缆转接装置及转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需求提升,针对于快速计算的协议由不归零编码方式更换为脉冲振幅调变编码方式,使用脉冲振幅调变可以在传输位元数量相同的情况下,让操作频率减半,降低通道对材料损耗的要求,而在实际应用中,因为脉冲振幅调变的判断区间为不归零码的三分之一,所以脉冲振幅调变对于要比不归零编码的串扰敏感度更高。
线缆转接卡是将服务器主板与终端窗口通过同轴缆线直接互通串联的器件,因同轴线缆相比于板上走线的损耗低,所以线缆转接卡采用同轴线缆的方式提升损耗余量。
线缆转接卡一般都会对损耗余量进行优化,但是并未解决引起串扰问题,然而串扰对于脉冲振幅调变又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如何解决串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的线缆转接卡,一般是使用线缆载卡与同轴线缆对接,该线缆转接卡的架构为,系统主卡连接同轴线缆,同轴线缆连接线缆转接卡,然而该架构的缺点在于线缆载卡与同轴线缆接合出需要将同轴线缆外披与芯线分离,但是在同轴线缆外披与芯线分离的情况下,芯线的传输线与线间部位的串扰相当严重,所以该架构的缺点影响脉冲振幅调变的传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是同轴线缆外披与芯线分离的情况下,芯线的传输线与线间位置串扰严重,影响脉冲振幅调变编码方式传输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脉冲振幅调变的线缆转接装置,包括:用于连接同轴线缆的板卡和用于增强所述同轴线缆共地特性的屏蔽罩;
所述板卡表面沿长度方向上平行分布有若干第一铜片、第二铜片和第三铜片;
所述第二铜片沿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设有若干垂直贯穿于所述板卡的压接过孔;
所述第二区域设有垂直贯穿于所述板卡的接地线共地端子;
所述第三铜片设置有垂直贯穿于所述板卡的外披线共地端子;
所述屏蔽罩设有压接式端子,所述屏蔽罩通过所述压接式端子覆盖至所述第二铜片的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上。
进一步,所述第三铜片表面设置有绝缘材料层,所述绝缘材料层的一面接触所述同轴线缆;所述外披线共地端子用于增强所述同轴线缆的共地特性,所述外披线共地端子的一端连接所述同轴线缆的线缆外披,所述外披线共地端子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所述第三铜片与所述第一铜片水平对齐;所述第一铜片用于转发所述同轴线缆传输的信号,所述第一铜片连接所述同轴线缆的芯线。
进一步,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铜片构成第一铜片组,相邻的所述第一铜片组之间设有所述第二铜片。
进一步,所述接地线共地端子用于降低所述同轴线缆传输的信号之间的串扰,所述接地线共地端子一端连接所述同轴线缆的接地线,另一端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英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山东英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57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