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能的金属镁配合物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425895.3 | 申请日: | 2021-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1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 发明(设计)人: | 陈为超;宋丽;赵志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C49/92 | 分类号: | C07C49/92;C07C45/77;C09K11/06;D01F1/10;D01F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识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75 | 代理人: | 曾庆国 |
| 地址: | 26607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聚集 诱导 发光 性能 金属镁 配合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能的金属镁配合物,是将二苯甲酰基甲烷和镁粉混合后,加入到弱酸溶液中进行反应,至混合物由银灰色变为黄绿色后,将变成黄绿色混合物溶于醇溶液中,静置取上清溶液;将上清溶液去除醇溶液和水份后得到本发明的金属镁配合物。本发明提供的配合物选择二苯甲酸甲烷DBM为配体,引入的配体可以实现配合物性质的改变,获得具有独特结构和AIE性质的碱土金属配合物。相对于其他金属镁配合物,该配合物Mg‑DBM具有制备简单,产量高,无污染,符合绿色发展的观念,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能以及AIE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配合物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能的金属镁配合物。
背景技术
铱、铂、钌等重金属的发光配合物在光催化、能量转换应用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中起着重要作用。与这些金属相比,镁作为第二主族的元素,在人体内为常量元素,对人体的毒性小,是生物体及环境中很多酶的组成元素,具有便宜、储量更大的特点,在无配体的金属配合物中,金属镁的优越性高于其他金属,表现出较好的可控性,由于镁的原子半径适中,在配合物的合成中比较容易配位,在催化中表现出较好的可控性。近几年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化合物由于在聚集态或固态发光量子效率较高而受到很多关注,含镁的功能化合物,往往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在发光器件、化学传感、细胞成像、数据存储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
金属有机配合物因具有新颖的结构、有趣的磁性、光学性质,其设计、合成已经成为无机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金属有机配合物已被广泛应用在了感应器件、气体储存、分子吸收以及分离、离子交换、催化等领域。在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制备过程中,配体的构型对配合物的最终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属镁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研究丰富了金属配位化学的研究,有助于获得有用的发光性能材料。其中,新颖金属有机配合物的构筑是其研究的热点,选择合适的配体设计配合物自组装条件为碱土金属配合物的构筑提供了可行的策略。研究金属镁和有机小分子的反应,有助于理解金属镁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机理,并为拓展金属镁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能的金属镁配合物,该金属镁配合物是一种新型的金属镁配合物,具有优秀的AIE性质。
本发明所提供的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能的金属镁配合物,其是将二苯甲酰基甲烷和镁粉混合后,加入到弱酸溶液中进行反应,至混合物由银灰色变为黄绿色后,将变成黄绿色混合物溶于醇溶液中,静置取上清溶液;将上清溶液去除醇溶液和水份后得到本发明的金属镁配合物;
其中二苯甲酰基甲烷和镁粉的摩尔比为1:1~1:6;作为优选,其摩尔比1:3;
所述的弱酸溶液,作为实施例的一种具体记载,弱酸溶液为醋酸水溶液。
所述的加入到弱酸溶液中进行反应,是在搅拌条件下反应5~6h。
所述的上清溶液去除醇溶液和水份,是通过旋转蒸发实现的,其中一种具体的条件如下:T=60~65℃,转速=2~3r/min压强:120~130Pa。
本发明所提供的金属配合物用于制备具有荧光性能的纤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金属镁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中的配合物选择二苯甲酸甲烷DBM为配体,引入的配体可以实现配合物性质的改变,获得具有独特结构和AIE性质的碱土金属配合物。相对于其他金属镁配合物,该配合物Mg-DBM具有制备简单,产量高,无污染,符合绿色发展的观念,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能以及AIE性能。
附图说明
图1:金属配合物的Mg-DBM电镜图;
图2:金属配合物Mg-DBM配合物在不同水含量乙醇中荧光最大强度变化谱图;
图3:金属配合物Mg-DBM配合物荧光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大学,未经青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58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