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经编机曲轴拉杆安装精度与运动精度测量装置与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423909.8 | 申请日: | 2021-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183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韩晨阳;胡朝朝;杨曜华;唐华;王水;王菡珠;陆宝春;方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五洋纺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11/00 | 分类号: | G01B1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汪清 |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经编机 曲轴 拉杆 安装 精度 运动 测量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速经编机曲轴拉杆安装精度与运动精度测量装置与方法;装置包括支架、水平标尺、竖直标尺、测量基准台、水平滑台、竖直滑台和精密十字滑台以及其上的红外发射端、红外接收端;所述水平、竖直滑台通过丝杠传动实现精确定位,精密十字滑台安装在竖直滑台上,以水平与竖直滑台为基础,进一步实现位置调整与误差测量。本发明还公开了测量装置的两种使用方法分别实现了装配时拉杆精度的检测以及机器运动时拉杆运动位置的检测,其中运动检测方法包含一种曲轴拉杆测量基准点以及测量点的求解算法。利用本发明进行拉杆的位置精度以及运动精度测量不仅操作简单,改进了原有测量手段,提高生产装配效率,而且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针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速经编机曲轴拉杆安装精度与运动精度测量装置与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高速经编机编织做成圈运动时,主轴转速可达1700r/min~2000r/min,要求针床、针芯、沉降的直线度误差不超过0.02mm,机器高速运动时油箱内曲轴连杆机构处于沉浸式润滑的密封环境,无法通过现有技术手段在油箱内部获取曲轴连杆的运动状态与参数。高速经编机运动时的运动位置精度缺少测量手段,难以保证运动精度,限制了高速经编机的速度与精度的提升。
现有高速经编机工装及测量领域,使用百分表结合磁性表座作为测量工具,由于设备与工作环境的局限性只能同时保证两处拉杆的高度值,针床脱圈板的高度则由上端基准使用挂表支座与百分表测量,操作过程较为繁琐且拉杆角度无法直接测得。在精度测量领域,目前经编机械行业内使用编码器来获得曲轴的转角,通过点动驱动方式使用百分表判断拉杆的高度变化与曲轴运动情况,人为影响因素较多,且无法测量高速连续的运动状态,并且在装配与调试时,只能依次测量校准各连杆高度与曲轴角度,需多次校准工装基准保证连杆的高度要求,但连杆的角度与水平方向的位置直线度无法测得,导致同轴度不能精确保证。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原本达到要求的高度值,也会因为角度误差与运动过程中影响因素失去精度,造成噪声等现象,限制转速的提高。原本工装的使用繁琐,导致装配调试过程费时费力是制造装配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经编机曲轴拉杆安装精度与运动精度测量装置与方法,以解决高速经编机曲轴拉杆机构的安装精度与运动精度测量的问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高速经编机曲轴拉杆安装精度与运动精度测量装置,包括红外发射端、红外接收端;水平卡尺、竖直卡尺、位姿粗调机构、精密十字滑台、红外接收端调节机构,以及用于获取位姿粗调机构位姿调整数据的刻度盘
所述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分别位于高速经编机墙板两侧,用于对高速经编机曲轴拉杆的位置进行测量;
所述位姿粗调机构用于红外发射端旋转、升降和水平移动,实现位置的粗调;所述精密十字滑台用于红外发射端位置的精调;所述红外接收端调节机构用于红外接收端位置的调整;
所述水平卡尺、竖直卡尺均可转动的连接在位姿粗调机构上,用于调整测量装置与测量对象的基准一致,并在运动精度测量时,结合刻度盘竖直获取拉杆的静态位置和运动位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
(1)运用水平仪与竖直、水平卡尺保证了测量对象与基准的一致,红外发射与接收装置实现了远距离、宽范围的测量手段,只需一次基准调试即可测量整个机器的拉杆位置,保证了拉杆的同轴度,红外线的特性也不会对运动过程产生干涉。
(2)装配调试测量过程简化了操作流程,节省调试时间,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基准以及测量点求解算法,消除了测量过程中的位置误差,提高了设备使用性能与测量精度。
(3)本发明使用滚珠丝杠传动与精密十字滑台相结合的定位方式,提高测量精度;使用防震支座解决了测量环境的振动问题,并利用滑台与导杆等活动连接形式,实现装置的灵活调节可适用于不同的机型与使用环境。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五洋纺机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理工大学;五洋纺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39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