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新能源客车动力电池的自保温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394243.8 | 申请日: | 2021-04-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616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冉;梁洪波;程章;解鹏;张婉;张翼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1M10/637 | 分类号: | H01M10/637;H01M10/42;H01M10/48;H01M10/615;H01M10/6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李漫 |
| 地址: | 23005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新能源 客车 动力电池 保温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新能源客车动力电池的自保温控制方法,获取电池状态信息;对电池状态信息进行判断,若电池状态信息包含充电状态,则生成第一控制信号;若电池状态信息包含非充电状态,则生成第二控制信号,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构成控制信号集;根据控制信号集中的第二控制信号对电池进行监测,得到监测信息集;对监测信息集进行分析生成启动信号;对自保温开始后的电池进行监测,得到自保温信息,对自保温信息进行分析,生成分析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对自保温的运行进行调控,可以解决新能源车辆寒冷季节长时间停放时的电池不能动态保温问题,对新能源客车冬季电池性能、电池使用寿命起到积极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方法,具体为一种用于新能源客车动力电池的自保温控制方法,属于动力电池自保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客车,尤其是纯电动客车已经成为城市公交的主要车型,作为新能源客车的主要储能元件,锂离子动力电池已成为新能源客车的核心部件,电池的性能也直接影响着新能源客车的使用性、安全性等诸多方面。锂电池具有低温性能差的电化学缺陷,尤其当环境温度在O℃及以下时,锂电池的性能会大幅地衰减,主要表现为电池容量的衰减和充放电倍率的降低,因此,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寒冷冬季,锂离子电池的保温能力直接影响着新能源客车的可靠性、安全性。
目前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只会在车辆启动时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车辆夜间停放时无法实现电池的自保温。针对此类问题,一些车辆设计了加装隔热棉等物理方式的电池自保温方法。但新能源客车,一般夜间会长时间停放在室外,北方冬季的环境温度较低,现有的物理保温方式无法满足电池的使用性能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一种用于新能源客车动力电池的自保温控制方法,本发明提出的用于新能源客车动力电池的自保温控制方法,通过按下“锂电加热”开关,电池管理系统根据整车状态判断是否进入自保温模式,在自保温开启和停止的整个过程中,电池管理系统与整车控制器通过CAN总线实现电池与整车状态信息的实时交互,本发明可通过判断电池电量、温度及整车等状态,彻底解决新能源客车寒冷季节长时间停放时的电池保温问题,提高新能源客车的运营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新能源客车动力电池的自保温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电池状态信息,该电池状态信息包含充电状态和非充电状态;
S2:对电池状态信息进行判断,若电池状态信息包含充电状态,则生成第一控制信号;若电池状态信息包含非充电状态,则生成第二控制信号,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构成控制信号集;
S3:根据控制信号集中的第二控制信号对电池进行监测,得到监测信息集,监测信息集包含报文数据、电流数据和运行数据;
S4:对监测信息集进行分析,若报文数据中包含报文信号、电流数据中的电流值小于预设的电流阈值且运行数据中的电流持续时长不低于预设的时间阈值,则生成启动信号,根据启动信号进行自保温并计时;
S5:对自保温开始后的电池进行监测,得到自保温信息,该自保温信息包含电压数据、电量数据、加热时长数据、温度数据、信号数据和电机转速数据,对自保温信息进行分析,生成分析结果;
S6:根据分析结果对自保温的运行进行调控。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对自保温信息进行分析,生成分析结果的具体步骤包括:
SS21:获取自保温信息中的电压数据、电量数据、加热时长数据、温度数据、信号数据和电机转速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942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