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碳缓释材料碳释放能力的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84053.0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05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林;孙启雅;李咏梅;何云鹏;奚志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余莹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质碳缓释 材料 释放 能力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碳缓释材料碳释放能力的评价方法,定期从浸泡有缓释材料的密闭容器中取浸泡液,以COD为评价指标,考察释碳过程中浸泡液的COD浓度变化,将释碳过程的数据作COD累积释放量‑‑时间和累积释放度‑‑时间的释碳曲线图,利用Origin软件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取评价碳释放能力的关键参数,评价其释碳能力与释碳速度。本方法基于二级动力学及Rigter‑Peppas方程两种数学方程进行直接拟合,不仅能根据二级动力学关键参数最大释碳量准确评价生物质材料的碳源供给能力,还可以根据Rigter‑Peppas方程中碳释放速率常数准确反映其释放速率,使得对生物质碳缓释材料的释碳能力评价更加全面精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与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质碳缓释材料碳释放能力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氮是环境中无所不在的元素,是生物体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然而过多的氮排放到水体中不仅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同时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为避免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例如,在中国,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必须符合A类标准,总氮(TN)低于15mg N/L,并且某些地区(如北京,巢湖等)已强制执行TN浓度低于10.0mg N/L的标准。
污水排入水体后,脱氮过程变得非常复杂。目前已经有多种技术用于污水中氮的去除包括物理方法(如空气汽提),化学方法(如化学吸附)和生物方法,其中与物理和化学方法的潜在二次污染风险以及高成本的弊端相比,生物技术被认为是脱氮的有效方法。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已经开发了许多新型生物脱氮工艺,例如同步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然而,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仍然是传统的完全硝化和反硝化。该过程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步骤,氮的去除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废水的碳氮比。为了确保完全脱氮,理论上需要2.86g COD将1g的NO3--N脱氮为N2(C/N比为2.86)。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建议C/N比大于6.00。但是,在实际污水中,C/N比通常低于4或5。
为提高脱氮效率通常需要外加碳源,目前外加碳源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液态有机物为主的传统碳源如甲醇、乙酸钠等,另一类是以一些固体有机物为主的新型碳源主要是人工合成可降解聚合物和天然纤维类物质。然而传统液体碳源的投加存在投加量难以控制、过量易造成二次污染、成本偏高等问题,人工合成可降解聚合物如聚羟基脂肪酸酯、聚己内酸酯、聚乳酸等虽然反硝化效率很高,但它们通常价格昂贵。相比之下,使用农业废弃物这种天然纤维类物质作为碳源已表现出显著的经济优势。目前,已经有一些农业废弃物如小麦秸秆,玉米芯和稻草秸秆等作为固体碳源进行反硝化处理并表现出优异的释碳性能。但是目前对于小麦秸秆,玉米芯等这种生物质碳缓释材料的释碳性能还没有统一评价方法,因此开发研究生物质碳缓释材料释碳性能的评价方法对寻找一种释碳时间长、释碳性能好、反硝化性能佳的新型缓释碳源应用于实际具有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通过非线性拟合,获取碳释放速率常数k值,采用k值大小代表界面传质阻力大小进而评价材料的释碳速度的生物质碳缓释材料碳释放能力的评价方法。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物质碳缓释材料碳释放能力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选取的农业废弃物的生物质碳缓释材料预处理后加入含有去离子水的密闭容器中,相隔一个取样周期从容器中取浸泡液考察释碳过程中容器内COD浓度变化,利用软件基于二级动力学方程对释碳过程的数据作COD累积释放量与时间二级动力学非线性拟合,获取关键参数单位质量生物质碳缓释材料最大COD释放量qm,再基于Rigter-Peppas方程作COD累积释放度--时间的非线性拟合,获取关键参数碳释放速率常数k,以此评价生物质碳缓释材料的释碳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质碳缓释材料为小麦秸秆、玉米芯、核桃壳和木屑。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质碳缓释材料的添加量为5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40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