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宽带双圆极化U缝贴片天线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38720.4 | 申请日: | 2021-0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64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 发明(设计)人: | 曾建平;梁修业;张喆;黄浩;关放;刘晓晗;资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15/24;H01Q1/48;H01Q1/5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陆尤 |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宽带 极化 缝贴片 天线 | ||
本发明属于天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宽带双圆极化U缝贴片天线。本发明天线本发明天线包括三个部分:上层铜箔金属贴片、中间介质层和下层金属地板,金属贴片整体呈正方形,中间开有一个对称的U形槽;两个同轴馈电探针插入介质板和地板内对应的两个圆柱孔内,与上层金属贴片直接连接,激励天线。由U形槽引入一个新的模式,并能有效调节原来贴片天线的TM10和TM01模式的特性。天线工作时,三个正交的模式将被同时激励起来,有效地拓展了贴片天线的圆极化带宽;由于结构的对称性,两探针激励出的波旋向分别对应左旋圆极化和右旋圆极化,辐射出来的波除了旋向不一样,其它相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宽带双圆极化贴片天线。
背景技术
线极化波很容易受到气候,环境,载体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带来的极化偏转甚至失效,而圆极化波的极化偏转损失较小,并遇到反射物体会产生极化反转。所以,在无线通信领域中特别是卫星通信中,常利用圆极化波的这些性质对抗雨、雾、电离层等因素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因此圆极化天线在这些领域应用广泛。常见的圆极化天线有贴片天线、螺旋和振子天线,相比于螺旋和振子天线,贴片天线具有低剖面、易于制造、加工精度高、易与载体共形等优点,从而被广泛应用。但是,贴片天线最大的缺点是工作频带窄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另外,为了使圆极化天线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抗衰减能力,圆极化天线往往需要收发一体的工作特性,因而需要做双圆极化天线。圆极化的实现有众多实现方法,但是双圆极化天线的实现方法却十分有限。
为了满足宽带、双圆极化特性的天线,现有贴片天线多采用厚度较厚的介质基板来展宽带宽,并用3dB分支线耦合网络馈电,网络的两个输入端口作为右旋圆极化和左旋圆极化的输入端口,能量再通过缝隙耦合进去。但是,厚的介质基板造成了天线剖面较高、重量过重,制造成本增加。此外,采用3dB分支线耦合网络馈电网络复杂,不利于加工。因此,具有馈电结构简单、宽带的双圆极化贴片天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宽带双圆极化U缝贴片天线,在不增加天线的体积下或使用复杂的馈电结构情况下,利用天线的三个正交模式,有效地拓展了贴片天线的带宽。同时利用天线结构的对称性,对称地放置馈电端口可以辐射出另一个旋向的圆极化波。
本发明提供的宽带双圆极化U缝贴片天线,由如下三部分部件组成:
第一部分为上层金属贴片,为天线的主体辐射部分,采用印刷铜箔金属层,金属贴片整体呈正方形,厚度为18-35微米,其中开有一个对称的U形槽;该U形槽的线宽宜在0.8-1.5毫米宽,深度宜在18-35微米深,两支臂的长度和间距均小于正方形贴片的边长,具体尺寸则根据实际天线所需要的阻抗和轴比带宽决定的;该对称U形槽不仅可以引入一个新的模式,还能有效调节贴片天线的TM10和TM01模式的特性,三个模式被同时激励,辐射出宽带圆极化电磁波。
第二部分为中间介质层,是金属贴片的载体,用于支撑金属贴片;该介质层为底面呈正方形、并有一定厚度的长方体;在对称的两个馈电位置处分别开有一个孔径较小(如0.6-1 mm)的圆柱孔;介质层选用高介电常数的介质材料,有利于天线的小型化。
第三部分为下层金属地板,地板整体呈方形,地板上在介质层中两圆柱孔的对应位置处开有两个孔径较大的(如3-5mm)圆柱孔,用于插入两个馈电探针。地板起反射电磁波的作用,提高天线增益。
两根同轴馈电探针分别插入介质板和地板中两个对应的圆柱孔,与上层金属贴片直接连接,激励天线。
天线工作时,三个正交的模式将被同时激励起来,有效地拓展了贴片天线的圆极化带宽。同时由于结构的对称性,两个探针激励出的波旋向分别对应左旋圆极化和右旋圆极化,辐射出来的波除了旋向不一样,其它是相同的。
本发明天线结构简单,方便实现双圆极化,同时极大提升圆极化带宽。
附图说明
图1为宽带双圆极化U缝贴片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87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