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烟室净化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104076.9 | 申请日: | 2021-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57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 发明(设计)人: | 杜百岗;韩文雨;邢家琦;覃沧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D53/32 | 分类号: | B01D53/32;B01D53/04;B01D49/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齐晨涵 |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烟室 净化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烟室净化装置,包括旋转射流屏蔽捕捉模块、烟气吸附过滤模块和烟气氧化处理模块,所述烟气吸附过滤模块外罩有密闭的金属箱体,所述旋转射流屏蔽捕捉模块包括相互嵌套的喇叭形的外层罩体和内层罩体,所述外层罩体和内层罩体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外层罩体顶部封闭,所述外层罩体连通有用于鼓气的通风管道及送风机,所述内层罩体顶部穿过外层罩体顶部并通过管道与烟气吸附过滤模块连接,所述烟气吸附过滤模块包括离心风机和活性炭吸附装置,所述送风机输送气体自空隙送入室内并通过离心风机提供的升力形成漩涡吸入烟气。本发明可净化吸烟室内烟雾,显著提高室内香烟烟气处理效率,实现烟草烟雾隔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室内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烟室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香烟烟气是室内六大空气污染物之一。香烟烟气分为主流烟雾与支流烟雾,支流烟的各有害成分是主流烟的3-50倍。在密闭的吸烟室,吸烟者会将主流、支流以及二手烟混合吸入,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
现有的吸烟室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吸烟室无法隔离烟草烟雾导致吸烟室外空气质量恶劣。
2、烟气抽取不及时导致吸烟室内的墙壁桌椅常有烟气产生的秽物附着,难以清洁。
目前,室内烟气处理领域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吸附法、光催化法、膜分离法以及低温等离子体技术,这些技术虽然都有一定净化效果,但是就处理室内烟气而言仍存在耗能大,运行成本低,处理效率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将吸烟室内烟气与非吸烟区隔绝,可净化吸烟室内烟雾,显著提高室内香烟烟气处理效率,实现烟草烟雾隔离的吸烟室净化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吸烟室净化装置,包括旋转射流屏蔽捕捉模块、烟气吸附过滤模块和烟气氧化处理模块,所述烟气吸附过滤模块外罩有密闭的金属箱体,所述旋转射流屏蔽捕捉模块包括相互嵌套的喇叭形的外层罩体和内层罩体,所述外层罩体和内层罩体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外层罩体顶部封闭,所述外层罩体连通有用于鼓气的通风管道及送风机,所述内层罩体顶部穿过外层罩体顶部并通过管道与烟气吸附过滤模块连接,所述烟气吸附过滤模块包括离心风机和活性炭吸附装置,所述送风机输送气体自空隙送入室内并通过离心风机提供的升力形成漩涡吸入烟气。
进一步地,所述烟气吸附过滤模块还包括纳米矿晶板,所述纳米矿晶板设置于旋转射流屏蔽捕捉模块与活性炭吸附装置之间的管道内,所述烟气吸附过滤模块通过电机及传动结构控制,所述烟气氧化处理模块设置于纳米矿晶板与活性炭吸附装置之间,所述烟气经漩涡吸入后依次通过纳米矿晶板、烟气氧化处理模块和活性炭吸附装置。纳米矿晶板、电机及传动结构和烟气氧化处理模块设置于金属箱体内,活性炭吸附装置设置于金属箱体外部,通过管道与烟气氧化处理模块连接,离心风机设置于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的管道内,烟气经过纳米矿晶板、烟气氧化处理模块后负压吸入活性炭吸附装置进行吸附过滤并排出。纳米矿晶板可以有效地对悬浮颗粒、焦油、烟碱等物质进行吸附,且具有体积小吸附能力强的有点,活性炭吸附装置的主要功能是去除异味,两者搭配可大大延长烟气吸附过滤模块的使用时长,增加烟气处理效率,二者共同作用的吸附效率可以达到97%。
进一步地,所述烟气吸附过滤模块并排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烟气吸附过滤模块分别通过管道与旋转射流屏蔽捕捉模块连接,所述烟气氧化处理模块对应设置有两组。纳米矿晶板可有效地对悬浮颗粒、焦油、烟碱等物质进行吸附,当纳米矿晶板吸附饱满后要进行脱吸附处理,故需要两组烟气吸附过滤模块,在一组工作停用期间,另一组可立即投入使用,采用双组轮换机制可有效避免因故障停用或烟气吸附过滤装置自净过程中无法使用的问题,显著提高室内香烟烟气处理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040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