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碳污水强化除磷装置及包括其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079365.8 | 申请日: | 2021-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9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 发明(设计)人: | 姚创;刘建新;杨远秀;林国颖;李芷菁;郭婉婷;陈威宇;张诗莹;李梦潇;陈海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28;C02F101/10;C02F3/30;C02F1/48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郝传鑫 |
| 地址: | 510405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 强化 装置 包括 污水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低碳污水强化除磷装置及包括其的污水处理系统,其中,所述低碳污水强化除磷装置包括碳源池和两相厌氧除磷池,所述碳源池与所述两相厌氧除磷池连接,以向所述两相厌氧除磷池供给碳源;所述两相厌氧除磷池与所述沉淀池的污泥排出口连接,以接收所述沉淀池排出的污泥;所述两相厌氧除磷池与所述厌氧池连接,以使得经所述两相厌氧除磷池处理后的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池中。本发明可在进水低碳源条件下,实现补充碳源在两相厌氧除磷池中被高浓度除磷菌有效且充分利用,提升系统的总磷去除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低碳污水强化除磷装置及包括其的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常用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包括厌氧-缺氧-好氧(Anaerobic-Anoxic-Oxic,A/A/O)处理工艺及其变形改良工艺,在实际工程中展示出了良好的除磷性能。A/A/O处理工艺的技术关键在于,厌氧条件下污水中必须有足够的有机碳源,以保证聚磷菌能实现良好的释磷效果,并储备足量的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PHA)和聚-β-羟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PHB),以用于后续过量吸磷。然而,现有很多污水厂进水中碳磷比远远不足,尤其是华南地区的进水碳源更低,导致总磷的去除效果不好。
目前通常通过在污水处理的进水端投加外来碳源的方式提高C/P比,从而实现出水总磷达标。但是,由于污水处理工艺中各池体的污泥浓度一般维持在2000-4000mg/L,污泥浓度不高,并且聚磷菌在菌群中占比较低,使得在进水口补充外加碳源时,容易因厌氧池的厌氧条件不充分,导致碳源被其他菌类无效消耗,聚磷菌无法最大程度利用外加碳源,造成碳源投加量大,成本高,强化除磷效果不好,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碳污水强化除磷装置及包括其的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污水除磷中,碳源投加量大,成本高,强化除磷效果不好,效率不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低碳污水强化除磷装置,用于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厌氧池和沉淀池,所述低碳污水强化除磷装置包括碳源池和两相厌氧除磷池,其中,所述碳源池与所述两相厌氧除磷池连接,以向所述两相厌氧除磷池供给碳源;所述两相厌氧除磷池与所述沉淀池的污泥排出口连接,以接收所述沉淀池排出的污泥;所述两相厌氧除磷池与所述厌氧池连接,以使得经所述两相厌氧除磷池处理后的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池中。
优选地,所述碳源池中的碳源为乙酸溶液或包括挥发性脂肪酸的污泥发酵液。
优选地,所述两相厌氧除磷池中设置有磁性填料。
优选地,所述两相厌氧除磷池中设置有悬浮污泥。
优选地,所述悬浮污泥的浓度为6~8g/L。
优选地,所述两相厌氧除磷池的化学需氧量为50~90mg/L。
优选地,所述碳源池和所述两相厌氧除磷池中均设置有搅拌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低碳污水强化除磷装置以及依次连接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其中,所述厌氧池设置有进水口和污泥回流口,所述缺氧池设置有硝化液回流口,所述硝化液回流口与所述好氧池连接,所述沉淀池设置有出水口和污泥排出口,所述低碳污水强化除磷装置中的两相厌氧除磷池连接在所述污泥排出口与所述污泥回流口之间。
优选地,所述厌氧池、所述缺氧池和所述好氧池中均设置有搅拌装置。
优选地,所述缺氧池中的溶解氧为0.2~0.6mg/L,所述缺氧池的硝化液回流比为100%~400%。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低碳污水强化除磷装置及包括其的污水处理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793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