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摇摆式三轮车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040395.8 | 申请日: | 2021-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4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 发明(设计)人: | 楼攀登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南洋车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K5/05 | 分类号: | B62K5/05;B62K5/06;B62K5/10 |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冯晓兰;亓雨生 |
| 地址: | 31530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摆式 三轮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摇摆式三轮车,车身具有车架、活动连接在车架前端上的两个第一车轮、活动连接在车架后端上的第二车轮,两个第一车轮之间设置有摇摆机构,在车身处于倾斜状态下,摇摆机构的第二连杆对第一车轮起到的支撑和驱动偏转的作用,位于第二连杆上方的第一连杆同样能对第一车轮的上部进行约束,二者相互配合,相当于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结构,使得偏转更加的稳定,角度变化线性,不会出现突然改变很大角度的情形;此外,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约束在车架上的设计,可以将偏转时两个连杆自身的应力分布到车架上来共同承担,由于车架往往具有更高的强度,这样的设计可以弥补连杆强度不足的短板,进而提高提高整车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轮车,尤其涉及一种前两轮能摇摆的摇摆式三轮车。
背景技术
三轮车、助力车和休闲车通常具有与两轮的传统脚踏车不同的车型结构,这类脚踏车往往在骑乘位置的前侧或者后侧设置车斗、车厢等,以满足承载的需求。比如,有一种倒三轮休闲车,车把手操控前侧的两个轮子,车斗也固定在前侧的两轮之间,车斗内可放物件或坐小孩,便于骑行者照看。
对于传统的倒三轮脚踏车,在使用过程中,车身不能倾斜,前侧的两轮必须一起落在地面上(否则容易侧翻),而且为保证车斗的空间,前侧的两轮间距不能过小,如此,这种脚踏车在使用过程中,前侧的两个轮子互相牵制受力较大,会明显感到车把手的操控僵硬,不能轻松地改变方向。尤其在大转弯(比如向左/右转动90度甚至90度以上)时,并不能像传统脚踏车一样通过车身的倾斜来弥补转弯所带来的离心作用,进而导致此类车型转弯半径普遍较大,当车斗上承载有重物时,为保证安全,转弯半径甚至还会更大,且稍有不慎,容易发生侧翻的事故,不够安全。为保证安全,需要大转弯时,骑行者往往是下车推行,由此看出,现有的这种休闲车实际使用存在诸多不便。
为此专利号为CN200720011505.3(公告号为CN201023610Y)的中国专利就公开了一种《新型三轮车》,该三轮车包括车体、车轮、车轮减震器,后车轮的减震器上部与摆动控制杆两端作可转动连接,摆动控制杆中部设有控制轴,后车轮的减震器的中部与支撑架两端作可转动连接,支撑架的中部设有与车体前后向水平的承重轴,承重轴与支撑架做可转动连接,控制轴与车体做可转动连接,承重轴固定在车体上。需要指出的是,在该专利中减震器是运用在后侧为两轮的普通三轮车上,并非上述的倒三轮脚踏车。该专利的两个后轮减震器与支撑架及摆动控制杆形成了一个四连杆机构,使三轮车在转弯的时候后面的两个轮子始终是接触地面,达到防止侧翻的目的。
虽然上述的三轮车通过轮体倾斜的形式,减小了三轮车型转弯时的半径,但是其摆动倾斜涉及到支撑架和摆动控制杆两个部件中,只有下方的支撑架与车体的承重轴产生关联,这样虽然实现了三轮车在转弯时的倾斜,但是由于缺少摆动控制杆与承重轴之间的之间关联,导致支撑架对车身倾斜的约束不足,体现在车身摆动较为突兀,缺乏整体性且十分不协调;另一方面仅靠支撑架作为摆动的支撑,当车身处于倾斜状态时,重心完全落在支撑架上,会使得支撑架及其邻近的部分受力分布不均,长期使用会造成安全隐患。同时,该专利中的减震器也不能适配到上述的倒三轮脚踏车上。
此外,该三轮车的倾斜锁定机构仅在关节处设置,缺乏限位力度,日常使用时很容易因为误触导致车身产生不必要的倾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给车身以及车轮的倾斜提供有效支撑和稳固约束的摇摆式三轮车,其摇摆机构能使三轮车轻松实现转向,转弯半径大幅缩小,且行使不易侧翻,更加安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对摇摆机构的锁止操作简单且有效的摇摆式三轮车。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摇摆式三轮车,包括:
车身,具有车架、活动连接在车架前端上的两个第一车轮、活动连接在车架后端上的第二车轮;
在两个第一车轮之间设置有摇摆机构,该摇摆机构包括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南洋车业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南洋车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403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