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生产线用便于拿取的内芯堆垛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038221.8 | 申请日: | 2021-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6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 发明(设计)人: | 蔡狗卡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狗卡 |
| 主分类号: | B65D83/08 | 分类号: | B65D83/08;H01M10/058;B65D25/04 |
| 代理公司: | 广东有知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81 | 代理人: | 张欢 |
| 地址: | 717199 陕西省延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生产线 便于 堆垛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生产线用便于拿取的内芯堆垛方法,涉及电池生产加工技术领域,该电池生产线用便于拿取的内芯堆垛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S1、内芯拾取:将电池生产线上流动的电池内芯通过机械手一次性将多个电池内芯进行拾取,并将拾取的内芯向上提起进行转移;S2、内芯码放:对步骤S1中机械手拾取的多个电池内芯按行和列整齐码放在内芯堆垛装置里,机械手在内芯堆垛装置里放置多个电池内芯过程中;本发明通过在内芯码放槽的内壁前侧开设有凹陷的储隔板槽,储隔板槽内部可储存多张隔板,以便于快速收集储隔板槽,实现电池仙芯的连续供应,提高电池内芯的传送效率,保障电池内芯在吐料口内的及时供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池生产线用便于拿取的内芯堆垛方法。
背景技术
电池内芯实质上是一种方块状的锂电池板,常安装在充电宝内部,现有的,一个充电宝内部多是由多块锂电池串联,因而在如充电池等电池类生产线上,需要对多块电池内芯进行排序整理,以便于计数和方便快速拿取,提高生产线上的生产效率。
目前,专利号CN201811595974.3公开了一种圆柱电池内芯顶出装置,包括第一支架、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上料机构、四工位转台机构、电池顶盖分离机构,以及电池内芯顶出机构。第一支架上设置有四个工位,分别为上料工位、电池顶盖分离工位、电池内芯顶出工位和下料工位,四个工位分布于转台的周围;其中,电池顶盖分离、电池内芯顶出和下料工位处均设置有固定在第一支架上收集仓。本发明是将圆柱电池经切割后,通过全自动工作进行电池正负极顶盖分离、电池内芯顶出,以及电池金属外壳收集和不合格品收集。通过液压、气动、电动装置,经过PLC控制实现自动化从而替代人工,节省劳动力,降低人工成本,且效率高。
上述专利公开电池内芯顶出装置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不足之处在于:
一、现有的,电池生产线在工作时,需要的电池内芯量大,工作人员在连续拿取电池后,突然停止拿取电池内芯而导致忘记计数时,难以回头查询或重新计数,导致耽误生产线的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生产线用便于拿取的内芯堆垛方法,解决现有的,电池生产线在工作时,需要的电池内芯量大,工作人员在连续拿取电池后,突然停止拿取电池内芯而导致忘记计数时,难以回头查询或重新计数,导致耽误生产线正常工作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池生产线用便于拿取的内芯堆垛方法,应用于电池生产线上,对电池生产线上的内芯进行转移输送,该电池生产线用便于拿取的内芯堆垛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S1、内芯拾取:将电池生产线上流动的电池内芯通过机械手一次性将多个电池内芯进行拾取,并将拾取的内芯向上提起进行转移;
S2、内芯码放:对步骤S1中机械手拾取的多个电池内芯按行和列整齐码放在内芯堆垛装置里,机械手在内芯堆垛装置里放置多个电池内芯过程中,通过人工配合机械手在内芯堆垛装置里对相邻的两列电池内芯之间放置一层隔板;
S3、内芯拿取:对步骤S2中放置在内芯堆垛装置里的电池内芯进行拿取,通过内芯堆垛装置对内部的电池进行整理排放,使其中一个电池伸出在内芯堆垛装置外部,便于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拿取;
上述步骤S1-S3所述的内芯堆垛装置包括内芯堆垛盒,所述内芯堆垛盒设置为方形盒结构,所述内芯堆垛盒顶端中部开设有方形槽结构的内芯码放槽,所述内芯堆垛盒左侧且靠近于内芯堆垛盒的前端固定安装有吐料台,所述吐料台的顶端中部开设有吐料口,所述吐料口的底端与所述内芯码放槽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狗卡,未经蔡狗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382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