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80098575.5 | 申请日: | 2020-03-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154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 发明(设计)人: | 镰田紘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6B5/00 | 分类号: | B66B5/00;B66B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欧阳柳青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梯子 装置 | ||
一种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该电梯具备:升降体,其在井道内进行升降;导轨,其设置于井道内,对升降体的升降进行引导;以及底坑梯子装置,其设置于井道内,用于作业人员在井道的底坑面与层站之间的升降,所述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下部梯子,其下端部固定于底坑面,该下部梯子配置于在升降体移动至最下层时不会发生碰撞的高度、且至少一部分与升降体的垂直投影面重叠的位置;上部梯子,其配置于下部梯子的上部,支承于下部梯子,至少一部分能够移动并且能够与下部梯子连结或者分离;转动机构,其设置于下部梯子与上部梯子之间,支承上部梯子,并且能够使上部梯子在井道内在不与升降体的垂直投影面重叠的收纳位置和与下部梯子连结来进行使用的使用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卡合部,其能够使下部梯子与上部梯子在使用位置处彼此连结或者分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其设置于井道内,用于在井道的底坑面与层站之间的升降。
背景技术
关于电梯的底坑梯子,提出了如下底坑梯子,其在不使用时收纳于最下层的层站地坎下部,以避免与轿厢之间发生缓冲干涉,在使用时,使梯子旋转而将其配置于能够登上梯子的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4409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作业人员在底坑梯子上进行升降时,主要作用垂直方向上的载荷,该载荷由底坑梯子的下端部支承。但是,虽然当作业人员在底坑梯子上进行升降时处于稳定的姿势时,主要是垂直方向上的载荷作用于底坑梯子,但有时会变为脚踩空等不稳定的姿势,在该情况下,有时对底坑梯子意外地在水平方向上也作用有载荷。在此,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设有一种止动部件,该止动部件对底坑梯子的下端部进行保持。然而,由于该止动部件未被固定于底坑面,因此,当在使用底坑梯子的过程中作用了水平方向上的载荷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超越该止动部件的保持力的极限而导致底坑梯子的下端部向意想不到的水平方向移动。因此,存在底坑梯子变为不稳定的状态,作业人员在底坑梯子上变为不稳定的姿势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坑梯子装置,其不会扩大底坑梯子的设置空间,即使在使用底坑梯子的过程中作业人员变为不稳定的姿势,也能够安全地使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是如下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该电梯具备:升降体,其在井道内进行升降;导轨,其设置于井道内,对升降体的升降进行引导;以及底坑梯子装置,其设置于井道内,用于作业人员在井道的底坑面与层站之间的升降,所述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下部梯子,其下端部固定于底坑面,该下部梯子配置于在升降体移动至最下层时不会发生碰撞的高度、且至少一部分与升降体的垂直投影面重叠的位置;上部梯子,其配置于下部梯子的上部,支承于下部梯子,至少一部分能够移动并且能够与下部梯子连结或者分离;转动机构,其设置于下部梯子与上部梯子之间,支承上部梯子,并且能够使上部梯子在井道内在不与升降体的垂直投影面重叠的收纳位置和与下部梯子连结来进行使用的使用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卡合部,其能够使下部梯子与上部梯子在使用位置处彼此连结或者分离。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实现一种底坑梯子装置,其不会扩大底坑梯子的设置空间,即使在使用底坑梯子的过程中作业人员变为不稳定的姿势,也能够安全地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使用位置)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使用位置)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使用位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985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固体电解质材料及使用该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电池
- 下一篇:数控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