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膜处理剂及生物膜处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80046652.2 | 申请日: | 2020-05-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25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 发明(设计)人: | 久保武;五十岚亮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星光PMC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01D65/06 | 分类号: | B01D65/06;A01N31/04;A01N31/14;A01N37/44;A01P1/00;C11D1/10;C11D1/14;C11D1/22;C11D1/68;C11D1/72;C11D3/20;C11D3/30;A01N25/30;C02F1/5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欧淑丽 |
| 地址: | 日本东京中央***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膜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生物膜去除能力优异的处理剂及使用所述处理剂的生物膜处理方法。一种生物膜处理剂,其特征在于,至少含有下述A1和/或A2。A1:芳香族一元醇A2:邻氨基苯甲酸类及微生物表面活性剂优选为一种生物膜处理剂,其特征在于,至少含有芳香族一元醇、邻氨基苯甲酸类、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合成表面活性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膜处理剂以及生物膜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含有芳香族一元醇、或者邻氨基苯甲酸类及微生物表面活性剂中的任一者。
背景技术
所谓生物膜,也被称为菌膜,是指由细菌形成的结构体。生物膜的形成以如下方式进行。首先,附着于基质的细菌分泌胞外多糖、蛋白质等。它们起到屏障或运输路径的作用,保护内部的细菌免受环境变化或化学物质的影响。认为细菌一边相对于基质反复进行附着与脱离,一边逐渐在基质表面形成生物膜。
在各种制品的制造工序或热交换器等中形成生物膜会导致制品品质或生产性的劣化,根据情况有可能损害健康,因此并不理想。以往,为了去除生物膜,使用了杀菌剂或合成表面活性剂。
为了与存在于生物膜内部的菌接触,杀菌剂需要以高浓度使用。高浓度的杀菌剂有可能对人体带来有害作用,且担心会引起造水膜等作为生物膜的形成防治对象的构件的变质或腐蚀。另外,由于长期使用杀菌剂,也有选择性地使对杀菌剂具有耐受性的生物膜形成菌残存并在系统内浓缩的危险性。此外,因杀菌剂而死亡的菌也会非特异性地吸附于表面而成为新的生物膜的温床。
合成表面活性剂主要用于通过清洗所引起的物理作用来去除细菌或生物膜,但单独使用时对生物膜去除的效果有限。另外,也有在高pH下发挥效果的合成表面活性剂,担心安全性的降低。
因此,不能说使用杀菌剂进行的生物膜的去除、或仅利用合成表面活性剂进行的生物膜的去除一定有效。为了实现有效果的生物膜的去除,认为有效的是作用于活菌而在不杀灭菌的情况下将生物膜分解的生理性方案。
作为以往的用于防治生物膜的技术,已知有以下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将选自多个表面活性剂的两种的组合作为有效成分的生物膜的形成抑制进行了记载。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关于利用维生素、金属离子、合成表面活性剂、及抗微生物性作用物质(芳香族醇等)的组合进行的生物膜的分解进行了记载(此外,专利文献2中的生物膜分解效果是至少利用维生素、金属离子、合成表面活性剂的组合而获得的,并无明示或暗示芳香族醇之类的抗微生物性作用物质自身的生物膜分解效果的记载)。
然而,在上述任一技术中,依然不具有所期望的生物膜去除能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1207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表2012-5121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生物膜去除能力优异的处理剂及使用所述处理剂的生物膜处理方法。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针对各个种类的化学物质,关于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及将其去除的可能性进行了努力研究。其结果发现,至少含有芳香族一元醇、或者含有邻氨基苯甲酸类及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组合物具有优异的生物膜去除效果,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为:
<1>一种生物膜处理剂,至少含有下述A1和/或A2,
A1:芳香族一元醇,
A2:邻氨基苯甲酸类及微生物表面活性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星光PMC株式会社,未经星光PMC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466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