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制取锅炉补给水的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276682.9 | 申请日: | 202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1529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李立敏;张宝库;李保震;张学仕;张晓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永新环保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河北国维致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3137 | 代理人: | 墨伟 |
| 地址: | 101100 北京市通州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厂 循环 冷却 污水 制取 锅炉 给水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制取锅炉补给水的系统,属于排污水回收技术领域,包括:高密池、生物活性炭反应器、初级过滤单元、超滤单元、纳滤单元和电除盐单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制取锅炉补给水的系统,通过联合使用高密池、生物活性炭反应器和纳滤单元,既减少了酸碱的消耗量,又高效去除了小分子有机物,延长了EDI超纯水处理设备和锅炉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工艺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排污水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制取锅炉补给水的系统。
背景技术
电厂循环冷却水排污水是电厂的排水大户,为了提高电厂水的重复利用率,目前电厂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处理后通常用作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和锅炉补给水。由于电厂常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或者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中水作为原水,此类水中二氧化硅和有机物含量较高,导致电厂循环冷却水排污水电导率及总硬度也较高。
为避免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在膜浓缩时,发生结垢、膜堵塞或者有机物引起膜的微生物污堵,循环冷却水回用处理时,一般流程是先通过投加酸碱药剂除硬除硅,再用活性炭吸附有机物。但活性炭主要吸附分子量在500~1000范围内的大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并不能被活性炭吸附。因此在利用反渗透产水制取锅炉补给水时,透过反渗透膜的小分子有机物会导致氢电导率升高,影响蒸汽品质,降低锅炉使用寿命。
因此,在利用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制取锅炉补给水时,如何降低除硬、除硅时酸碱消耗以及高效去除小分子有机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制取锅炉补给水的系统,旨在解决利用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制取锅炉补给水时,除硬、除硅酸碱消耗高和小分子有机物不能被高效去除,导致氢电导率升高,影响蒸汽品质,降低锅炉使用寿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制取锅炉补给水的系统,包括:高密池、生物活性炭反应器、初级过滤单元、超滤单元、纳滤单元和电除盐单元。
高密池,通过添加药剂,用于去除排污水中的沉淀;生物活性炭反应器,与所述高密池连接,用于去除排污水中的有机物;初级过滤单元,与所述生物活性炭反应器连接,用于去除排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大颗粒物,形成初级过滤单元产水;超滤单元,与所述初级过滤单元连接,用于去除初级过滤单元产水中的悬浮物和小颗粒物,形成超滤产水;纳滤单元,与所述超滤单元连接,用于过滤所述超滤产水,形成纳滤产水;电除盐单元,与所述纳滤单元连接,用于去除纳滤产水中的离子,形成的电除盐单元产水用于锅炉补给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述初级过滤单元包括顺次连接的V型滤池、过滤产水池和第一自清洗过滤器,其中,所述V型滤池接收所述生物活性炭反应器的排水,所述第一自清洗过滤器过滤的水排入所述超滤单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述超滤单元包括超滤过滤装置和与所述超滤过滤装置连通的超滤产水池,所述超滤过滤装置与所述初级过滤单元连通,所述超滤产水池与所述纳滤单元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纳滤单元包括纳滤过滤装置、纳滤产水池和纳滤浓水池,其中所述纳滤过滤装置接收所述超滤单元的排水,经所述纳滤过滤装置过滤的水排入所述纳滤产水池,未透过所述纳滤过滤装置的浓水排入所述纳滤浓水池,所述纳滤产水池中的水排入所述电除盐单元进一步处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纳滤过滤装置的纳滤膜的孔径为1~10n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电除盐单元包括一级反渗透组、二级反渗透组、第二自清洗过滤器和EDI超纯水处理设备,其中所述一级反渗透组接收所述纳滤单元的排水,经所述一级反渗透组过滤的水顺次排入所述二级反渗透组、第二自清洗过滤器和EDI超纯水处理设备,用于除去所述纳滤产水中的离子。所述EDI(Electrodeionization):又称连续电除盐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永新环保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永新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2766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力容器门机械式联锁装置及制药设备
- 下一篇:坩埚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