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上管柱组件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275670.4 | 申请日: | 202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741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 发明(设计)人: | 朱伟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平湖市吉晨五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1/16 | 分类号: | B62D1/16;B62D1/19;B60R17/00 |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航联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304 | 代理人: | 樊岑遥 |
| 地址: | 314204 浙江省嘉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管柱 组件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上管柱组件,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本汽车上管柱组件,包括固定支架,固定支架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左手柄和右手柄,固定支架的内部安装有上管柱,上管柱的外表面中间套接有缓冲板,缓冲板的一侧连接有缓冲柱,缓冲板的另一侧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加固架、加强筋、抗疲劳弹簧和润滑片,当上管柱在工作时,加固架对上管柱的内部进行一个大范围加固,然后多个加强筋在不增加上管柱的重量下提高上管柱的强度和硬度,有效的避免了上管柱内部零件损耗过度,抗疲劳弹簧的使用寿命长,可以长时间支撑上管柱工作,润滑片可以有效地减少上管柱与下管柱之间的摩擦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管柱组件,特别是一种汽车上管柱组件。
背景技术
车辆转向管柱,做为车辆转向用的操作部件,其结构将直接影响车辆转向使用过程中的性能,为了提高转向管柱的使用性能,现有的车辆转向管柱,多具有转向管柱调节机构,其主要结构中,多包括上管柱组件、与上管柱组件插装配合的下管柱组件。
现有的上管柱组件,上管柱的耐疲劳性能极低,且强度也偏弱,当上管柱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上管柱内部的零件容易损耗过度,导致驾驶者在转动方向盘时的舒适感下降,除此之外,当车辆的车头在受到撞击时,会有一个较高的冲击力产生,冲击力冲向上管柱,而上管柱的缓冲效果差,导致直接撞击到方向盘,进而使方向盘对驾驶员造成伤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上管柱组件,为了解决上管柱的抗疲劳性能低和管柱的缓冲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上管柱组件,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左手柄和右手柄,所述固定支架的内部安装有上管柱,所述上管柱的外表面中间套接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一侧连接有缓冲柱,所述缓冲板的另一侧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所述上管柱的外表面一侧连接有润滑片,所述上管柱的内部中间固定有加固架,所述上管柱的内壁分别设置有加强筋和抗疲劳弹簧。
优选地,所述加强筋与抗疲劳弹簧均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加强筋与抗疲劳弹簧交错排布。
优选地,所述缓冲柱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缓冲柱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润滑片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润滑片与上管柱紧密相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均采用弹簧钢材质制作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加固架、加强筋、抗疲劳弹簧和润滑片,当上管柱在工作时,加固架对上管柱的内部进行一个大范围加固,然后多个加强筋在不增加上管柱的重量下提高上管柱的强度和硬度,有效的避免了上管柱内部零件损耗过度,抗疲劳弹簧的使用寿命长,可以长时间支撑上管柱工作,润滑片可以有效地减少上管柱与下管柱之间的摩擦力;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缓冲板和缓冲柱,当车辆的车头在受到撞击后,冲击力冲向整个管柱,多个缓冲柱可以有效地将下管柱的冲压力减缓,然后缓冲板对其进行阻隔和二次缓冲,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将一些余力进行缓冲消散,使得冲击力在传向方向盘之前进行减缓,进而减小了方向盘对驾驶员产生的冲击力,提高了方向盘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上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上管柱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固定支架;2、上管柱;3、右手柄;4、左手柄;5、缓冲板;6、缓冲柱;7、润滑片;8、第一缓冲弹簧;9、第二缓冲弹簧;10、加固架;11、抗疲劳弹簧;12、加强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平湖市吉晨五金有限公司,未经平湖市吉晨五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2756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