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双光LED透镜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123197.8 | 申请日: | 2020-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552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 发明(设计)人: | 杨国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和聚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1S41/25 | 分类号: | F21S41/25;F21S41/30;F21S41/141;F21S41/19;F21S45/47;F21Y115/10;F21W102/13 |
| 代理公司: | 苏州欣达共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05 | 代理人: | 杨寒来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新型 散热 结构 led 透镜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双光LED透镜,包括光学透镜、近光LED灯板、远光LED灯板、近光反光碗、远光反光碗、支架、壳体,光学透镜卡设在支架的上端面上,且支架的下端面通过连接件安装在壳体的上端面上,在近光LED灯板和远光LED灯板上均安装有LED光源,近光反光碗的中间及两侧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块固定在所述壳体上,远光反光碗的两侧通过第二连接块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腔壁上,在壳体的内部设有分别安装近光LED灯板和远光LED灯板的第一安装位和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一安装位和第二安装位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合理,散热效果好,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双光LED透镜。
背景技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提高,汽车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普通家庭,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汽车的普及对汽车配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前照灯作为汽车最常用的配件,又叫前大灯,装于汽车头部两侧,用于夜间行车道路的照明,有两灯制和四灯制之分。由于前照灯的照明效果直接影响夜间行车驾驶的操作和交通安全,因此世界各国交通管理部门多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其照明标准。
为了满足汽车照明的不同需要,汽车上一般需要设置近光灯和远光灯。现有技术中将近光灯和远光灯集成设置的双光LED透镜,由于其聚光能力强,加上一体式设计的优点,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欢迎。目前,市场上双光LED透镜中,近光LED组件与远光LED组件多采用背对背形式,或者布局在同一个平面,这样设计散热效果差,如果热量不及时散发出去,便会导致LED灯珠芯片温度升高,进而导致LED元器件性能的不稳与衰减,甚至失效,降低了LED双光透镜二次光学处理的配光效果,影响了汽车驾驶的安全性。因此,应该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散热效果更好、能够提高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的双光LED透镜的散热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双光LED透镜,包括光学透镜、近光LED灯板、远光LED灯板、近光反光碗、远光反光碗、支架、壳体,所述光学透镜卡设在支架的上端面上,且支架的下端面通过连接件安装在壳体的上端面上,在所述近光LED灯板和远光LED灯板上均安装有LED光源,所述近光反光碗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块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远光反光碗的两侧通过第二连接块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腔壁上,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分别安装近光LED灯板和远光LED灯板的第一安装位和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一安装位和第二安装位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壳体的外表壁上间隔均布有若干散热鳍片。
优选的,
所述散热鳍片呈阵列设置在壳体的外表壁上,相邻的散热鳍片之间形成通风道。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近光LED灯板、远光LED灯板与壳体之间分别设有导热件。
优选的,
所述导热件为石墨片。
更进一步的,
所述壳体的第一安装位上设有用于定位近光LED灯板的第一定位柱,所述壳体的第二安装位上设有用于定位远光LED灯板的第二定位柱。
在所述支架的周壁上设有至少一组相互对称的卡位块,在所述卡位块的上端面上形成有向支架的内侧延伸的凸台,光学透镜的下端面卡设在所述凸台上。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采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和聚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和聚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1231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