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场所用轻质功能性复合材料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513645.9 | 申请日: | 2020-1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999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于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方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J7/29 | 分类号: | C09J7/29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席小东 |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王***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所用 功能 复合材料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场所用轻质功能性复合材料,自上向下,依次包括防护层、阻燃层、隔热层、降噪层、缓冲层和粘接层;其中,降噪层和缓冲层之间通过嵌入式方式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场所用轻质功能性复合材料,综合利用三聚氰胺泡沫良好的阻燃性能、聚酰亚胺泡沫优异的隔热保温性能、聚氨酯泡沫突出的降噪性能以及硅胶泡棉优良的缓冲性能。在降噪层和缓冲层连接处引入特殊的梯形结构嵌入式连接方式,可有效解决胶粘接而导致缓冲性能下降的问题,此外还具有自粘快捷、方便铺装的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场所用轻质功能性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舰船、轨道交通和汽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功能性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场所用轻质功能性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材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复合材料作为最新发展起来的一大类新型材料,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复合材料的研究深度和应用广度及其生产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如今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市政建设、新能源的利用和大规模开发、环境保护政策的出台、汽车工业的发展、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航空航天项目的需求,促使各种新型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复合材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诸如航空航天、高速轨道列车、轮船等对材料重量要求极高的领域,材料的减重意味着能耗的降低。如何实现材料的重量在不断减轻而依然可以满足材料的初始性能要求,例如保持材料耐热性能、隔热保温性能、防火阻燃性能、吸声降噪性能、缓冲回弹性能等,是复合材料领域研究学者们需要解决实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场所用轻质功能性复合材料,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场所用轻质功能性复合材料,自上向下,依次包括防护层(1)、阻燃层(2)、隔热层(3)、降噪层(4)、缓冲层(5)和粘接层(6);其中,所述降噪层(4)和所述缓冲层(5)之间通过嵌入式方式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护层(1)和所述阻燃层(2)之间的界面、所述阻燃层(2) 和所述隔热层(3)之间的界面、所述隔热层(3)和所述降噪层(4)之间的界面,均通过胶黏剂实现粘接。
优选的,所述防护层(1)为对复合材料内层具有保护作用的材料,包括金属箔、无纺布、防火布、陶瓷纤维布和芳纶纤维布中的一种或多种;
和/或
所述阻燃层(2)为三聚氰胺泡沫;所述阻燃层(2)厚度占整个复合材料厚度的3/20~7/20;所述阻燃层(2)采用的三聚氰胺泡沫为极限氧指数为30%~45%的三聚氰胺泡沫;
和/或
所述隔热层(3)为聚酰亚胺泡沫;所述隔热层(3)厚度占整个复合材料厚度的5/20~11/20;所述隔热层(3)采用的聚酰亚胺泡沫为导热系数为 0.025~0.042W/(m·K)的聚酰亚胺泡沫;
和/或
所述降噪层(4)为聚氨酯泡沫;所述降噪层(4)厚度占整个复合材料厚度的3/20~9/20;所述降噪层(4)采用的聚氨酯泡沫为降噪系数为0.55~0.85的聚氨酯泡沫;
和/或
所述缓冲层(5)为硅胶泡棉;所述缓冲层(5)厚度占整个复合材料厚度的3/20~9/20;所述缓冲层(5)采用的硅胶泡棉为回弹系数为50%-70%的硅胶泡棉;
和/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方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同方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136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