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识别灌浆密实度的套筒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330133.9 | 申请日: | 2020-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540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 发明(设计)人: | 刘朵;闫畅;张建东;王健;冯晓楠;李昊;韩冬樱;张基成;孙凯;徐后生;张瑞兴;朱艳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C5/16 | 分类号: | E04C5/16;E04G21/02;G01N21/64 |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丁博寒 |
| 地址: | 21001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识别 灌浆 密实 套筒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浆套筒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识别灌浆密实度的套筒装置。套筒主体,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筒状结构,内部设置有灌浆腔;检测机构,设置在所述灌浆腔内靠近所述套筒主体顶部处,检测所述灌浆腔内浆液量;显示机构,设置在所述套筒主体外侧,与所述检测机构连接;当所述检测机构检测到所述灌浆腔内浆液量充满时,所述显示机构发出提示信号;灌浆料,存放在所述灌浆腔内;所述套筒主体两端分别插有钢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给一种自动识别灌浆套筒密实度的套筒装置,通过检测装置内滚球与灌浆料产生挤压作用与化学反应,触发显示装置开关并亮起红灯,判断灌浆是否密实。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浆套筒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识别灌浆密实度的套筒装置。
背景技术
在装配式结构中,作为连接预制构件的钢筋之间的连接为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具体施工作业过程中,将上层预制构件的钢筋从上部伸入灌浆套筒中,将下层预制构件的钢筋从下部伸入灌浆套筒中,然后向灌浆套筒中填充混凝土浆料,混凝土浆料凝固后实现了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的紧固,从而实现了上层预制构件和下层预制构件的装配连接。
目前,灌浆套筒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的灌浆使用,但是由于灌浆过程中的密实度问题无法保障,导致灌浆套筒在应用中灌浆不密实的情况普遍存在,不仅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也难以检测;进而影响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鉴于上述问题,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设计自动识别灌浆密实度的套筒装置,通过在灌浆腔内设置检测机构,使得当腔内浆液达到标准密实度时,触发显示机构,说明灌浆料已密实,保证了灌浆密实度,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自动识别灌浆密实度的套筒装置,通过在灌浆腔内设置检测机构,使得当腔内浆液达到标准密实度时,触发显示机构,说明灌浆料已密实,保证了灌浆密实度,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包括:
套筒主体,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筒状结构,内部设置有灌浆腔;
检测机构,设置在所述灌浆腔内靠近所述套筒主体顶部处,检测所述灌浆腔内浆液量;
显示机构,设置在所述套筒主体外侧,与所述检测机构连接;当所述检测机构检测到所述灌浆腔内浆液量上升到所述套筒主体顶部时,所述显示机构发出提示信号;
灌浆料,从下至上填充在所述灌浆腔内所述套筒主体两端分别插有钢筋;
所述套筒主体中部设置有限位槽,将所述套筒主体两端的所述钢筋分隔;
其中,所述检测机构包括内槽和滚珠;所述滚珠设置在所述内槽内;所述滚珠表面涂有荧光剂,所述荧光剂与所述灌浆料产生反应。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机构还包括提示灯和开关;所述提示灯与所述开关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机构还包括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与所述滚珠连接,当所述灌浆腔内浆液排出后,对所述滚珠进行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体底部设置有固定座。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体与所述滚珠之间设置有托盘。
进一步地,还包括进浆阀门;所述进浆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灌浆腔进浆。
进一步地,还包括出浆阀门;所述出浆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灌浆腔出浆。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主体顶部设置有密封结构,用于保证密封。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3301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管混凝土柱用槽钢加强筋钢管柱及梁柱连接节点
- 下一篇:一种机制砂生产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