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闭式系统快速冷却液压油箱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228187.4 | 申请日: | 2020-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762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星;曾庆峰;张玉良;廉世宣;范亚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5B1/26 | 分类号: | F15B1/26;F15B21/0423;F15B21/041 |
| 代理公司: | 长沙七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4 | 代理人: | 张勇;周晓艳 |
| 地址: | 410100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统 快速 冷却 液压 油箱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闭式系统快速冷却液压油箱,包括箱体和冷却系统,箱体内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箱体内地空腔分隔为泄油区、回油区和吸油区;泄油区箱体的外壁上设有散热泵吸油口和泄油口;回油区箱体的上表面设有回油口;吸油区箱体的外壁上设有系统吸油口和液位开关,吸油区箱体的底部设有油箱放油口;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两块隔板将油箱分为三个区域,即高温泄油区、中温回油区和低温吸油区,这减少了高温泄油区液压油快速向低温吸油区流动,直接减少了闭式系统吸油区油温高的问题,较好的解决了闭式系统液压油温居高不下的情形,本实用新型不仅成本低,而且见效明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油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闭式系统快速冷却液压油箱。
背景技术
目前液压传动在工程机械领域运用越来越多,运用越来越广泛;采用液压传动的设备在工作时,常常遇到液压油温高的问题,尤其在环境温度比较高的工作环境中,液压油温能超过环境温度40°以上。工程机械液压油最适宜温度通常为50°左右,此时油液的黏度、润滑性和耐磨性均处于最佳状态,系统传递效率最高;而当温度超过80°时,由于液压元件热膨胀系数不同,相对运动元件之间的间隙和运动状态将发生异常变化,容易引起机械的热变形,设备只得停机降温。为解决液压油温高的问题,目前多采用增加散热器,加大液压油箱体积的方法,该技术方法成本高,冷却效果不佳,并且受到整机装配空间的限制。
在闭式系统中,液压泵的吸油管与执行元件的回油管相连,工作油液在系统的管路中进行封闭循环,散热和过滤效果差,加之液压泵容积损失导致泵本身发热大,壳体泄油温度又高,且泵壳体泄油需直接接回油箱,不能经过散热器后再接回油箱,这加速了系统油温的上升,这对闭式系统液压油箱的冷却功能提出了重大的考验。为解决闭式系统液压油温高,系统冷却效果差的难题,通常我们采用液压油箱增加散热器或者增大油箱容积的方式进行散热冷却。该技术方案确实可以有效的降低液压油温度,但是增加散热器散热,这不仅加大了整机装配的空间,而且会大幅度的增加成本,而增大液压油箱体积散热往往散热效率低,散热效果差。
综上所述,急需一种闭式系统快速冷却液压油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闭式系统快速冷却液压油箱,以解决系统液压油温高,系统冷却效果差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闭式系统快速冷却液压油箱,包括箱体和冷却系统,箱体内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箱体内地空腔分隔为泄油区、回油区和吸油区;泄油区箱体的外壁上设有散热泵吸油口和泄油口;回油区箱体的上表面设有回油口;吸油区箱体的外壁上设有系统吸油口和液位开关,吸油区箱体的底部设有油箱放油口;
冷却系统包括电机、散热泵、散热器驱动泵、散热马达和散热器;电机与散热泵、散热器驱动泵连接;散热泵的进油口与箱体上的散热泵吸油口连通,散热泵的出油口与散热器连接,通过散热器降温后的液压油经回油口回到箱体的回油区;散热马达与散热器连接,用于驱动散热器;散热器驱动泵与散热马达连接,用于驱动散热马达。
进一步地,所述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底部倒角,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均开有孔,液压油能在泄油区、回油区和吸油区之间正常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吸油区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靠近系统吸油口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泵吸油口的高度低于泄油口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泵吸油口内包含吸油管和吸油法兰;吸油管通过吸油法兰安装在泄油区箱体的外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泄油口内包含泄油管和泄油法兰;泄油管通过泄油法兰安装在泄油区箱体的外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回油口内包含回油管和回油过滤器;回油过滤器设置在回油管中。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吸油口内包含吸油管和吸油法兰,吸油管通过吸油法兰安装在吸油区箱体的外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281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