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蓝藻膜脱水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143278.8 | 申请日: | 2020-09-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0642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 发明(设计)人: | 于政道;于富强;刘翠红;姜甫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12 | 分类号: | C02F9/12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蓝藻 脱水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蓝藻膜脱水的装置,包括高分子膜过滤仓体、声波发生装置、声波隔离安装支架、整机框架以及用于承接脱出水的脱水收集仓;所述高分子膜过滤仓体通过声波隔离安装支架安装在整机框架内,所述声波发生装置安装在所述高分子膜过滤仓体上;同时,所述脱水收集仓安装于整机框架内,且位于高分子膜过滤仓体的下方;高分子膜过滤仓体上还设有输入管道和输出管道,脱水收集仓上设有排出管道。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不对藻水混合液进行加压或固液分离压榨,也无机械运动部件,最大程度降低了藻水分离能耗,同时提高了设备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蓝藻脱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蓝藻膜脱水的装置。
背景技术
蓝藻打捞后需要脱除游离水,以外运藻渣。目前此类藻水分离技术多以添加多种药剂后,经气浮或沉降的反应过程,再经带滤挤压脱水或离心脱水。这些技术带来多方面的弊病:一是大量添加的药剂并不回收,大部分进入藻渣,严重影响了后续干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少量进入到水体中,对自然水体产生了不可逆的化学污染;某些药剂还具有破壁效果,造成藻毒素的大量释放进入水体,产生比有机污染更为严重的生物毒素污染。二是实际的分离脱水过程脱水率不高,得到的藻渣含水率往往超过93%,且其中大部分含水为絮凝状态,大大增加了藻渣的运输成本及干化成本,且易造成藻渣快速发臭变质。三是高成本、高能耗,低产能。以某型号的高速离心脱水机为例,其装机功率高达55KW,其实际处理能力仅为12立方/小时,但能耗高达35~45KWh/小时,且噪音超过 85dB,吨藻水处理综合成本达60元以上。最后,在实际打捞中,蓝藻浓度往往只能达到1000~2000万个/升,现有技术无法对低浓度的蓝藻进行有效分离。总之,在蓝藻治理过程中,现有的藻水分离工艺不仅严重制约了蓝藻打捞量,也堵塞了蓝藻资源化途径。要实现节能环保、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蓝藻治理及资源化开发,就必须开发出颠覆性的全新藻水分离工艺及装置。
授权公告号为CN104370431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蓝藻脱水方法,包括超声、加絮凝剂和压滤脱水步骤,具体为将蓝藻经超声波处理2~6min;向超声后的蓝藻中加入絮凝剂,并搅拌均匀;将加入絮凝剂后的蓝藻进行压滤脱水。本发明公开的方法能使蓝藻体积大大降低、热值无变化且脱水程度高,具有处理速度快、操作简单、便于大规模化生产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方法添加了多种药剂,再经带滤挤压脱水或离心脱水。大量药剂的使用会严重影响了后续干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以及对自然水体产生了不可逆的化学污染和生物毒素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蓝藻膜脱水的装置,该装置中无运动部件及流体加压部件,通过调整低频声波频率,适应不同浓度下的藻水分离操作,每单元可达到10~30立方/小时的工作负荷,运行平稳可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蓝藻膜脱水的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高分子膜过滤仓体、声波发生装置、声波隔离安装支架、整机框架以及用于承接脱出水的脱水收集仓;所述高分子膜过滤仓体通过声波隔离安装支架安装在整机框架内,所述声波发生装置安装在所述高分子膜过滤仓体上;同时,所述脱水收集仓安装于整机框架内,且位于高分子膜过滤仓体的下方;高分子膜过滤仓体上还设有输入管道和输出管道,脱水收集仓上设有排出管道。
作为优选,所述高分子膜过滤仓体的一端设置所述输入管道,所述高分子膜过滤仓体上与输入管道相对的一端设置所述输出管道。
作为优选,所述声波发生装置设置在高分子膜过滤仓体上且靠近输入管道。
作为优选,所述声波隔离安装支架的下部通过减震器与所述整机框架连接。
作为优选,该装置装配至汽车或者船上;或者,该装置撬装至岸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不对藻水混合液进行加压或固液分离压榨,也无机械运动部件,最大程度降低了藻水分离能耗,同时提高了设备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未经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432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循环锅炉下水包管道内部检查的移动装置
- 下一篇:一种印前除静电的印刷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