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排风热能回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859317.8 | 申请日: | 2020-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657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 发明(设计)人: | 刘保琴;刘丽萍;申金环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豫湘洁洗涤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28F19/01;F28F9/10;F28F21/08;F28F21/04 |
| 代理公司: | 深圳至诚化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28 | 代理人: | 刘英 |
| 地址: | 471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能 回收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风热能回收系统,包括换热桶体和蜂窝传热滤芯,所述换热桶体外部两侧壁上设置有安装盖,所述安装盖上设置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内设置有初效滤板,所述换热桶体上另一侧壁上设置有冷介质进入管,所述冷介质进入管一侧设置有热介质排出管,所述换热桶体底部设置有排风管。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蜂窝传热滤芯、导热金属壁以及陶瓷保温壁,有效的提高了热风与传热结构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进而提高了热风余热回收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能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风热能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余热是指受历史、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运的工业企业耗能装置中,原始设计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等。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
现有的热风余热回收装置大多都是通过管道形成的空腔来传递热风的热量,由于风速较快,与管道壁接触的时间段,导致热回收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排风热能回收系统,解决现有热风余热回收装置大多都是通过管道形成的空腔来传递热风的热量,由于风速较快,与管道壁接触的时间段,导致热回收效率较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排风热能回收系统,包括换热桶体和蜂窝传热滤芯,所述换热桶体外部两侧壁上设置有安装盖,所述安装盖上设置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内设置有初效滤板,所述换热桶体上另一侧壁上设置有冷介质进入管,所述冷介质进入管一侧设置有热介质排出管,所述换热桶体底部设置有排风管,所述换热桶体内壁上设置有导热金属壁,所述换热桶体外部壁上设置有陶瓷保温壁,所述导热金属壁与所述陶瓷保温壁之间设置有介质换热腔,所述介质换热腔内设置有管道槽,所述导热金属壁内设置有所述蜂窝传热滤芯。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盖与所述换热桶体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进风管与所述安装盖通过螺栓连接。
通过采用所述技术方案,所述安装盖可便捷卸下,便于用户取出内部的零件维护清洁。
进一步的,所述初效滤板内嵌在所述进风管内,所述冷介质进入管和所述热介质排出管均与所述换热桶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排风管与所述换热桶体插接,所述导热金属壁和所述陶瓷保温壁均成型于所述换热桶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导热金属壁具有良好的传热效率,陶瓷保温壁,可避免热量损失。
进一步的,所述介质换热腔成型于所述导热金属壁以及所述陶瓷保温壁之间,所述管道槽与所述介质换热腔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蜂窝传热滤芯卡压在所述导热金属壁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蜂窝传热滤芯内部为蜂窝结构,可有利于热风充分的接触传递热量。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为解决现有热风余热回收装置大多都是通过管道形成的空腔来传递热风的热量,由于风速较快,与管道壁接触的时间段,导致热回收效率较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蜂窝传热滤芯、导热金属壁以及陶瓷保温壁,有效的提高了热风与传热结构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进而提高了热风余热回收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排风热能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豫湘洁洗涤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洛阳豫湘洁洗涤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593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印刷机的夹版锥顶
- 下一篇:一种旋转鞋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