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河流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模块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731799.9 | 申请日: | 2020-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716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刘怡虹;李玮;吴福贤;齐秀娟;谢林伸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2F1/469 | 分类号: | C02F1/469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智科友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41 | 代理人: | 曲家彬 |
| 地址: | 518001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流 地下 水污染 原位 修复 模块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河流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模块,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吸附材料,所述的壳体相对的两面分别设置进水孔和出水孔;在壳体中间穿过所述的吸附材料还设置在第一电极,在壳体的侧面设置第二电极,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加入一个电压,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吸附材料周围形成与从进水孔流入、出水孔流出的水流方向垂直的电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河流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模块,修复河流地下水污染时,不需要设围堰施工,直接将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压入竖井中即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流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领域,特别是一种河流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模块。
背景技术
雨水作为人类宝贵的淡水资源,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地下水污染逐渐加剧,于是地下水的修复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包括异位修复、原位修复和监测自然衰减技术。其中:异位修复是将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出至地表面进行处理的技术,该技术在短期内处理量大,处理效率较高,但长期应用普遍存在拖尾、反弹等现象,最终降低了处理效率,增加了处理成本。监测自然衰减技术是充分依靠自然净化能力的修复技术,需要修复的时间很长。加之地下水中污染的各类日益增多,队外,还包括重金属、无机盐和放射性元素等。于是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便以其修复彻底、处理污染物种类多,时间相对较短,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在地下水污染修复领域广泛地应用。
目前,原位修复技术中,可渗透反应格栅(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s,PRB)是一个填充有活性反应介质的被动反应区,污染物通过与反应介质发生吸附、沉淀、过滤、降解等作用而成地下水中去除。其中,填充的活性反应介质可根据污染物的种类进行调整,但都应用具有抗腐蚀性好,活性持久、粒径均匀等特点。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10960904A就公开了一种用于处理地下水污染的原位修复井,该用于处理地下水污染的原位修复井,包括外层井筒、内层井筒、净水组件、反应介质和出水管;所述外层井筒为沿长度方向贯通的中空圆柱体结构,筒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一进水孔;所述内层井筒为沿长度方向贯通的中空圆柱体结构,筒壁底部开设有若干第二进水 孔;所述内层井筒与外层井筒为同轴等高设计,内外之间配置有第一滤料;所述净水组件包括多个在内层井筒内沿内层井筒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的净水单元,所述净水单元内配置有用于处理地下水中有机物和氨氮的第二滤料;所述出水管布置在外层井筒侧壁上部,并与内层井筒和外层井筒连通;地下水由外层井筒上的第一进水孔进入原位修复井,经第一滤料初步过滤地下水中 泥砂,然后经内层井筒上的第二进水孔由底部进入到内部净水组件,自下而上经净水单元中的第二滤料再次过滤以去除处理地下水中有机物和氨氮,最后通过出水管排出。该原位修复井既可单独多个井组合修复地下水,也可与渗透反应墙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等技术结合,形成复合处理技术,从而实现修复效益最大化。
但是,目前多个这样的原位修复井组成的渗透反应墙用于修复河流地下水工程时,需要截断河流进行施工,施工时对河流功能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原位修复井组成的渗透反应墙用于修复河流地下水工程时,需要截断河流进行施工,施工时对河流功能造成影响的不足,提供一种河流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模块。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技术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河流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模块,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吸附材料,所述的壳体相对的两面分别设置进水孔和出水孔;在壳体中间穿过所述的吸附材料还设置在第一电极,在壳体的侧面设置第二电极,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加入一个电压,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吸附材料周围形成与从进水孔流入、出水孔流出的水流方向垂直的电场。
进一步的,上述的河流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模块中:所述的壳体为一圆柱塑料形壳体,在其上底和下底上分别设置出水孔和进水孔,在其中轴设置一根导体棒形成第一电极,在其外緾绕一层金属网形成第二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317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药生产用清洗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协同效应的三维电化学消毒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