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新能源汽车退役电驱动系统的储能发电机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683500.7 | 申请日: | 2020-08-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499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 发明(设计)人: | 秦小州;史新民;朱佳伟;林武;琚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瑞赛克再生资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7/14;H02J7/35;H02K7/20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钟雪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新能源 汽车 退役 驱动 系统 发电 机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新能源汽车退役电驱动系统的储能发电机组,该储能发电机组包括:新能源汽车的退役电驱动系统;间歇性能源发电组件,间歇性能源发电组件通过逆变器与退役电驱动系统中的充电机电连接;发电机组,发电机组的发电机与退役电驱动系统中的永磁同步电机同轴连接,且发电机组与退役电驱动系统中的电机驱动控制器通讯连接。利用新能源汽车的退役电驱动系统组成发电机组,实现了新能源汽车退役电驱动系统的整套再利用,将大大降低发电机组的成本,不仅为无电地区和应急供电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方式,也延长了资源的使用周期,符合国家倡导的“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理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资源再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新能源汽车退役电驱动系统的储能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迅速,约三年就有一次大的技术突破,实际行驶寿命15万公里就面临着淘汰与报废,而主要零部件系统是电驱系统(主要是动力电池包、电机驱动控制器和永磁式同步电机等),仍具有使用价值。只有将这些零部件应用起来,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否则仍就是一堆“废料”,传统的再利用模式大多都是将零部件分开各自应用,各自应用时,退役电机驱动控制器的功能固化,且不适合拆解,很难实现电机驱动控制器的再次利用;永磁同步电机是专为汽车而专制的,必须要相配套的控制器才能使用,也难以实现永磁同步电机的再次利用;只有退役电池包应用的技术路线简单、清晰,是目前市场再利用的主要部件,因此,退役后的驱动系统中除了动力电池包,其他退役部件基本成了工业垃圾,不但不能再次利用,还给需花成本进行处理,也企业和社会增加了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新能源汽车退役电驱动系统的储能发电机组,利用新能源汽车的退役电驱动系统组成发电机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新能源汽车退役电驱动系统的储能发电机组,所述储能发电机组包括:
新能源汽车的退役电驱动系统;
间歇性能源发电组件,间歇性能源发电组件通过逆变器与退役电驱动系统中的充电机电连接;
发电机组,发电机组的发电机与退役电驱动系统中的永磁同步电机同轴连接,且发电机组与退役电驱动系统中的电机驱动控制器通讯连接。
进一步的,间歇性能源发电组件为风能发电组件或太阳能发电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退役电驱动系统即为退役的电驱动系统,电驱动系统包括:
动力电池包、电机驱动控制器、永磁同步电机及充电机,其中,动力电池包与电机驱动控制器通讯连接,动力电池包与电机驱动控制器电连接,电机驱动控制器与永磁同步电机电连接,充电机与动力电池包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发电组件包括光伏板,光伏板通过光伏逆变器与退役电驱动系统中的充电机电连接。
进一步的,动力电池包由若干单体电芯组成及与单体电芯通讯连接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组成,电池管理系统BMS与电机驱动控制器CAN通讯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新能源汽车退役电驱动系统的储能发电机组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1)利用新能源汽车的退役电驱动系统组成发电机组,实现了新能源汽车退役电驱动系统的整套再利用,将大大降低发电机组的成本,不仅为无电地区和应急供电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方式,也延长了资源的使用周期,符合国家倡导的“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理念;
2)永磁同步电机的转速始终跟踪发电机的转速,使发电机组发出的电能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电压(380V)和频率(50Hz)。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有新能源车电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新能源汽车退役电驱动系统的储能发电机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瑞赛克再生资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瑞赛克再生资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835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