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原竹集束建筑的柱脚节点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673874.0 | 申请日: | 2020-08-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022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 发明(设计)人: | 聂诗东;钟树生;周茜;周智伟;段晓丹;肖倩;何子奇;王军龙;魏奇科;廖袖锋;王维说;江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杭州邦博科技有限公司;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 |
| 主分类号: | E04C3/36 | 分类号: | E04C3/36;E04B1/38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孙根 |
| 地址: | 40003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集束 建筑 节点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原竹集束建筑的柱脚节点,包括混凝土基座、安装连接件以及原竹集束柱;所述安装连接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于混凝土基座上侧,在安装板的下侧设有连接筋,在安装板的上侧竖向设置有内嵌钢片;所述原竹集束柱包括若干呈阵列式分布的原竹,且所述原竹固定连接为一体;该原竹集束柱的各原竹对应套入内嵌钢片上,原竹集束柱中,位于同一行的原竹通过穿过原竹和内嵌钢片的对拉螺杆固定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能够有效提高原竹建筑的柱脚强度,提升支撑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原竹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原竹集束建筑的柱脚节点。
背景技术
竹建筑结构已经从传统的竹木搭接、缠绕、榫卯咬合等方式发展到竹结构与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膜结构、砖石结构相互结合的一种混合式结构类型,甚至可以将竹材进行粉碎胶合,对其物理特性进行改良和加强,成为新型的竹集成材,可以按照现代建筑结构的计算方式进行数据计算。竹材参与到现代建筑结构体系当中,可以使原本只能搭建小建筑的竹材应用到大空间建筑、多层甚至高层建筑中,大大扩展了竹结构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范围。
现有的竹制建材由于是使用主子作为承重柱,承重柱下部的安装通常直接插置在地下深处,这种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强度低,稳定性不够好的问题,但是,竹子的一大部分就会伸入地下,竹建筑的高度就不能得到保证;并且,在遇到外部环境变化时(如暴雨等情况),会对竹建筑的稳定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危险性高,且不方便维护。
因此,怎样才能够提供一种实施简单,强度高稳定性好的原竹集束建筑的柱脚节点,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原竹建筑支撑结构复杂,强度低,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原竹集束建筑的柱脚节点,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能够有效提高原竹建筑的柱脚强度,提升支撑稳定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原竹集束建筑的柱脚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基座、安装连接件以及原竹集束柱;所述安装连接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于混凝土基座上侧,在安装板的下侧设有若干连接筋,所述连接筋嵌入混凝土基座内;在安装板的上侧竖向设置有若干呈阵列式分布的内嵌钢片;所述原竹集束柱包括若干呈阵列式分布的原竹,且所述原竹固定连接为一体;该原竹集束柱的各原竹对应套入内嵌钢片上,原竹集束柱中,位于同一行的原竹通过穿过原竹和内嵌钢片的对拉螺杆固定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在内嵌钢片上设有两上下分布的预制孔,且位于同一行的内嵌钢片上的两预制孔的轴心线分别重合;在原竹集束柱的各行原竹的下部,对应内嵌钢片上的预制孔的位置对应开设有通孔,对拉螺杆穿过对应位置的预制孔和通孔后将内嵌钢片和原竹相连在一起。
进一步地,在原竹集束柱的相邻两列之间设有钢夹板,在钢夹板上,对应内嵌钢片上的预制孔的位置对应开设有过孔,对拉螺杆穿过对应位置的预制孔、通孔以及过孔后将内嵌钢片、原竹和钢夹板相连在一起。
进一步地,在混凝土基座内设有钢筋笼或钢筋架,所述连接筋伸入钢筋笼或钢筋架内。
进一步地,在原竹集束柱下端与安装板之间设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上对应各内嵌钢片的位置均开设有让位孔,橡胶垫通过各让位孔套入内嵌钢片后与安装板贴合。
进一步地,在原竹集束柱的两侧还设有拉结钢带,对拉螺杆穿过拉结钢带后将内嵌钢片、钢夹板以及原竹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在原竹集束柱的各原竹的下部填充有灌浆料,且所述灌浆料将内嵌钢片覆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有实施简单、安装方便的特点,便于大范围地推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杭州邦博科技有限公司;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未经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杭州邦博科技有限公司;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738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骨传导扬声器
- 下一篇:一种环保节能型预装式变电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