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穿戴设备的导电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165784.0 | 申请日: | 2020-06-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65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 发明(设计)人: | 汤昌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汤昌顺 |
| 主分类号: | G04G17/06 | 分类号: | G04G17/06;G04G17/00;H01R4/48;A44C5/14;A44C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57803 云南省昭***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穿戴 设备 导电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穿戴设备的导电装置,属于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表壳、固定缓冲垫和内壳,固定缓冲垫分别位于表壳内侧的一端,且固定缓冲垫的一端均与表壳内侧紧密粘结设置,内壳位于表壳的内部,且固定缓冲垫的一端分别与内壳紧密贴合连接,内壳的内侧设有固定表圈。该种智能穿戴设备的导电装置通过结构的改进,使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可降低弹簧顶针受到表带转动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表带五金件上发生的转动摩擦,以避免导致弹簧顶针与表带五金件的电阻值增大或出现开路现象的弊端,进而确保表带与表盘之间的导电功能稳定,并且本装置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力击打或晃动,以确保表针转动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智能穿戴设备的导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智能穿戴设备的表带可相对于表盘来回摆动,而为了实现表带与表盘的电连接,通常是通过表盘内置五金件与表带内置五金件的连接来实现导通的,并且需确保二者连接的电阻值在0.5欧以内,以实现正常的电性导通。
然而现有的智能穿戴设备的导电装置,当表带来回摆动时,由于顶针连接器与表带的轴孔为间隙配合,因此,顶针连接器上的弹簧顶针容易受到表带转动的影响而在表带五金件上发生转动摩擦,当转动摩擦次数过多时,摩擦部位容易产生粉末及杂质,粉末及杂质聚集在弹簧顶针与表带五金件的接触点的地方,从而容易导致弹簧顶针与表带五金件的电阻值增大或出现开路现象,进而导致表带与表盘之间的导电功能失效。
因此,需要在现有智能穿戴设备的导电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以克服现有问题和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于解决现有智能穿戴设备的导电装置的顶针连接器上的弹簧顶针容易受到表带转动的影响而在表带五金件上发生转动摩擦,当转动摩擦次数过多时,摩擦部位容易产生粉末及杂质,粉末及杂质聚集在弹簧顶针与表带五金件的接触点的地方,从而容易导致弹簧顶针与表带五金件的电阻值增大或出现开路现象,进而导致表带与表盘之间的导电功能失效的问题,提供一种智能穿戴设备的导电装置,通过设置连接槽、固定弹簧轴、紧固轴、微型扳手、转动柱、内圈和弹簧杆,使本装置通过结构的改进,使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可降低弹簧顶针受到表带转动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表带五金件上发生的转动摩擦,以避免导致弹簧顶针与表带五金件的电阻值增大或出现开路现象的弊端,进而确保表带与表盘之间的导电功能稳定,并且本装置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力击打或晃动,以确保表针转动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穿戴设备的导电装置,包括表壳、固定缓冲垫和内壳,所述固定缓冲垫分别位于表壳内侧的一端,且固定缓冲垫的一端均与表壳内侧紧密粘结设置,所述内壳位于表壳的内部,且固定缓冲垫的一端分别与内壳紧密贴合连接,所述内壳的内侧设有固定表圈,且固定表圈与内壳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表圈的内侧设有转动柱,且转动柱的上端设有表针,所述固定表圈内侧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固定杆,且固定杆的上下两端均与固定表圈固定连接,所述两个固定杆的中端设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一端均与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中部设有内圈,且连接杆与内圈贯穿连接,所述内圈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紧固轴,且紧固轴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固定杆和内圈连接,所述内圈的内侧均匀分布有弹簧杆,且弹簧杆的一端分别与内圈和连接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内圈一侧的紧固轴的数量均为2个,且上下两端的紧固轴之间的间隔均为3.3cm,并且紧固轴靠向固定杆的一端均与固定杆贯穿相连。
优选的,所述弹簧杆的数量设置为4个,且弹簧杆均呈倾斜状,并且紧固轴的一侧中部均固定连接有微型扳手。
优选的,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均设有连接槽,且连接槽的内侧均设有固定弹簧轴,并且固定弹簧轴的一端均与连接槽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弹簧轴的一端分别与紧固轴固定连接,且内圈与转动柱为一体化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动柱与外部电源连接,且固定杆与连接杆之间均呈E字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汤昌顺,未经汤昌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657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锂云母矿回收的振动分级筛选装置
- 下一篇:一种拉包模具柔性卸料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