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用散热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000075.7 | 申请日: | 2020-06-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0959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 发明(设计)人: | 倪登科;吴振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35;H01M10/653;H01M10/655;H01M10/6557;H01M10/6567 |
| 代理公司: | 天津盈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2224 | 代理人: | 安娜 |
| 地址: | 43500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能源 汽车 电池组 散热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用散热结构,涉及新能源动力电池冷却技术领域,箱体侧面设有活动门,数块定位板依次并排设置在箱体内,两相对定位板形成夹紧电池的数个定位槽,定位板内设有数道冷却槽,冷却槽位于定位板的中线上,其中一边板设置在箱体的内侧且与位于箱体内侧的定位板相对形成数个定位槽,另一边板设置在活动门上且与位于箱体外侧的定位板相对形成数个定位槽;数根连接管位于定位板的两端,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两相邻的冷却槽,并将每块定位板内的冷却槽连接成一条通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冷却槽,将电池单体辐射出来的热量吸走,带出箱体,保证电池单体工作时维持在可靠的温度范围内,提高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动力电池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用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好,所以许多人都选择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出行,新能源汽车类的交通工具越来越收欢迎。
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汽车,多是采用电池组的形式,将电池组安装在汽车前舱盖内或后备箱内。在影响电池组寿命的各种性能因素中,电池温度的影响极大。过高的电池温度会使得电池内部不可逆反应物增多,从而减少电池容量及循环寿命。并且,电池组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也会导致各电池单体以及电池模组之间的性能不均匀,并最终影响电池性能的一致性以及对电池荷电状态估算的准确性。因此,维持适当的电池温度以及均匀的温度分布对维持电池循环寿命以及充放电性能来说至关重要。
此外,当汽车颠簸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电池碰撞的概率较高,容易导致电池损坏,存在电池泄漏隐患,并且,电池组采用多个电池单体组合的形式排布,需要固定好每个单一的电池单体,尤其是电池组中部的电池单体,其受力往往更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降低电池组的温度,提高电池组的使用寿命,设计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用散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用散热结构,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侧面设有活动门;数块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依次并排设置在所述箱体内,两相对所述定位板形成夹紧电池的数个定位槽,所述定位板内设有数道冷却槽,所述冷却槽位于定位板的中线上;两个边板,其中一所述边板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侧且与位于箱体内侧的所述定位板相对形成数个定位槽,另一所述边板设置在所述活动门上且与位于箱体外侧的所述定位板相对形成数个定位槽;数根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位于定位板的两端,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两相邻的冷却槽,并将每块所述定位板内的冷却槽连接成一条通路。
进一步的,还包括箱架,所述箱体设置在所述箱架内,所述连接管位于箱体的外侧,所述箱架的底端设有放置连接管的凹槽;所述箱架的顶端设有放置连接管的凹槽。
进一步的,还包括上防振弹簧和下防振弹簧,所述上防振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箱架的底端、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端,所述下防振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箱架的底端、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端。
进一步的,还包括换热系统,所述换热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阀门、循环泵、换热器、温度控制单元和储液箱;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箱体内,所述换热器、储液箱、循环泵和控制阀门闭环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单元通过输入的所述温度传感器信号控制所述控制阀门的开度。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顶板为盖板,所述定位板的顶端与盖板连接处设有垫片。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板的两侧设有数个依次排列的弧形槽,两相对所述定位板的弧形槽形成夹紧电池的数个圆形槽,所述定位板的材质为弹性材料;其中一所述边板与位于箱体内侧的所述定位板相对形成数个圆形槽,另一所述边板与位于箱体外侧的所述定位板相对形成数个圆形槽,所述边板的材质为弹性材料。
再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板和边板的材料是导热硅胶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理工学院,未经湖北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000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