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开料及加工生产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58145.3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9374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赵勤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数码模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5/00 | 分类号: | B21D35/00;B21D37/08 |
代理公司: | 广东科信启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10 | 代理人: | 吴少东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火***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料及 加工 生产 设备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开料及加工生产设备,通过将开料机构和加工机构进行组合化生产,开料机构完成开料后料片直接输送到加工机构进行加工作业,中间无需人工手动传料,节省人工成本;传料过程无需码料,避免叠料导致加工时模具被损坏;优化了开料机构上冲料槽和切料槽,使裁切出来的料片呈凹凸排列的方式,充分利用了整块料带的面积,减少了料材的损耗,降低生产成本,为配合加工机构的活动行程,设置了分料机构对凹凸排列的两块料片进行分开,提高了加工机构取料的精确度,本申请只需安装一个动力输出机构即可为开料机构和加工机构提供动力,减少了设备的机构数量,降低了设备的制造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五金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料及加工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在五金件开料和加工过程中,一般采用连续模对料带进行开料,然后经人工码料,最后将码好的料材逐一转移到传递模中进行顺序加工作业,这种生产方式即浪费人力物力,又容易在人工码料后放入传递模进行加工时过容易发生叠料现象,加工过程中导致模具损坏,并且现有的连续模没有对模具的形状和尺寸进行优化,导致开料过程中耗费较多的料材,增加了生成成本,不利于生产商利益最大化。
实用新型内容
(一)实用新型目的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料及加工生产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五金件进行开料及加工时所需的生产设备数量多,导致生产成本以及维护成本高,开料过程中没有对模具的形状和尺寸进行优化,导致开料时裁切的边料较多,耗材严重,在开料设备和加工设备之间传递物料时需要人工手动码料并依靠人工传料,码料后五件容易发生叠料,加工过程时容易打坏模具,人工传料增加了人工成本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开料及加工生产设备,包括:动力输出机构,机架,顺序设置在机架上的:用于将料带冲压成多组凹凸排列的料片的开料机构、对称设置的用于将各组料片中的两个料片进行分开的分料机构以及获取分开后的料片并按加工顺序依次对料片进行加工的加工机构,动力输出机构同时与开料机构和加工机构驱动连接,用于为开料机构和加工机构提供动力;
其中,开料机构包括:下模头以及与下模头相对设置的上模头,下模头上顺序开设有冲料槽以及切料槽,冲料槽能够将料带冲裁出多组相互连接的料片,其中,每组料片的两个料片相互连接且凹凸排列,切料槽能够将相邻组的料片以及同组的两个料片进行切开,使之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料片。
本申请将开料机构和加工机构进行组合化生产,开料机构完成开料后料片直接输送到加工机构进行加工作业,中间无需人工手动传料,节省人工成本;开料机构完成开料后料片直接传输到加工机构进行加工,无需码料,避免多张料片叠放在一起,加工时损坏模具;优化了开料机构上冲料槽和切料槽的分布位置及形状尺寸,使裁切出来的料片呈凹凸排列的方式,这种冲裁方式可以减少对料带边料的裁切,充分利用了整块料带的面积,减少了料材的损耗,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了配合后续的加工机构活动行程,设置了分料机构对凹凸排列的两块料片进行分开,便于加工机构获取料片,提高了加工机构取料的精确度;相比于现有的开料机构和加工机构独立设置时需要多个动力输出机构,本申请只需安装一个动力输出机构即可为开料机构和加工机构提供动力,在减少了设备的机构数量,降低了设备的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冲料槽包括:位于下模头两侧的用于冲裁料带边缘余料使料带形成多组相互连接的料片的多个第一冲料槽以及位于下模头中部的用于冲裁料带的中间余料使同组的料片形成两个相互连接且凹凸排布的多个料片的第二冲料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料片包括凸部以及连接凸部并向料片的中心方向渐缩的凹部,多个第二冲料槽间隔设置在同组的两个料片之间并且多个第二冲料槽同一侧边沿料片的凸部或凹部延伸,优化了第二冲料槽的形状,使同组的冲裁出来的料片呈凹凸排列的方式,充分使用了料带的整体面积,在料带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冲出更多的料片,可以节省用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数码模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山数码模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581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线电通信信号仿真装置
- 下一篇:一种农村秸秆挤压成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