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导热浆料的渗油测试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736256.X | 申请日: | 2020-05-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8052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王 | 申请(专利权)人: | 赛伦(厦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5/00 | 分类号: | G01N5/00;G01N1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61026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热 浆料 测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热浆料的渗油测试装置,由上金属盖板、下金属托板、吸油纸层和紧固螺栓组成。使用该装置测试导热浆料的渗油率,导热浆料的体积由下金属托板的凹槽体积固定,每个样本的体积均一,吸油纸不接触导热浆料,吸油重量不受沾染导热浆料的重量影响,相比传统测试方法更能体现实际渗油扩散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功率电子元器件散热的导热浆料测试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精准测试导热浆料渗油的装置。
背景技术
导热膏、导热凝胶、导热泥等导热浆料为常见的导热界面材料用于功率型LED灯具,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的散热,具有导热性好、可塑性强、界面适应性大,热阻低的特点。各种浆料能用于凹凸不平的散热界面是由于其固化程度低,内部含有未参与反应的载体油,例如各种硅油、矿物油、合成油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这些载体油从涂布导热浆料的位置向其他位置迁移,造成污染。商用导热膏、导热凝胶、导热泥巴的品牌和种类很多,需要评估相同导热性和粘稠度的情况下,哪种导热浆料的出油情况比较少。现有渗油率的测试方法是,直接在导热浆料的两边放玻纤布、吸油纸,称量一定时间后吸油纸的增重,存在的问题是,导热浆料容易粘附在滤纸表面,造成测试值偏大。另外,测试样品用量不一样,渗油率测试值也不一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热浆料的渗油测试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测试导热浆料渗油率偏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热浆料的渗油测试装置,特征在于吸油滤纸或吸油纸不直接接触导热浆料,不会造成导热浆料的粘附,载体油析出,沿着金属板件扩散后,再被滤纸或吸油纸吸收,称量吸油值的重量,计算渗油率,同时能得到载体油的扩散距离。测试过程中,吸油纸不接触导热浆料,吸油量不受沾染的导热浆料偏高,渗油率测试值不偏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测试导热浆料渗油率偏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热浆料的渗油测试装置,其包括上金属盖板、下金属托板、吸油纸层,紧固螺栓。
一种导热浆料的渗油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金属托板尺寸长240-280mm,宽80-100mm,厚6-10mm,进一步的下金属托板上表面有3个圆形凹槽,圆形凹槽内径20mm,深度为2mm,圆形凹槽中心间距80-100mm。
一种导热浆料的渗油测试装置所述的吸油纸层由三层单张吸油纸叠加,单张吸油纸长240-280mm,宽80-100mm,厚度0.15mm, 吸油纸有三个直径20mm的圆孔,圆孔中心直线间距80-100mm,进一步地,圆孔周围印有与圆孔同心的圆线,圆线直径以圆孔边缘为起点,按1mm依次递增。
一种导热浆料的渗油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金属盖板尺寸长240-280mm,宽80-100mm,厚6-10mm,进一步的上金属盖板下表面有3个圆形压柱,圆形压柱外径19.8mm,高度0.45mm,圆形压柱直线间距80-100mm。
一种导热浆料的渗油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油纸层位于下金属托板上表面,导热浆料装在下金属托板的圆形凹槽中,上金属盖板下表面贴紧吸油纸层,下金属托板的圆形凹槽中心、上金属盖板的圆形压柱中心、吸油纸圆孔中心在垂直方向对齐。进一步地,所述的上金属盖板、下金属托板和吸油纸层由紧固螺栓连接固定。
导热膏、导热凝胶、导热泥等导热浆料装填在下金属托板的凹槽内,用刮刀刮平,同时称量导热浆料的重量,在下金属托板上放上印有圆线和圆孔的3层吸油纸,然后在吸油纸上放上金属盖板,上金属盖板的压柱压紧下金属托板凹槽内的硅脂,装上螺栓固定好上金属盖板、吸油纸以及下金属托板,放进一定温度的烘箱烘烤一定时间后,冷却到室温24小时,测试吸油纸上载体油扩散的距离以及称量吸油纸增重,计算渗油率。渗油率为吸油纸增加的重量除以导热浆料样品重量所得的百分比。使用该装置测试导热浆料的渗油率,导热浆料的体积由下金属托板的凹槽体积固定,每个样本的体积均一,吸油纸不接触导热浆料,吸油重量不受沾染导热浆料的重量影响,渗油率比传统吸油纸压在导热浆料上测试更精准,不会偏高。同时可通过吸油纸上的圆线测量得到载体油的渗出扩散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赛伦(厦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赛伦(厦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362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车车轮用便于拆装的挡泥板
- 下一篇:钢材打磨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