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馈-反馈协同控制臭氧精确投加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645152.8 | 申请日: | 2020-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276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 发明(设计)人: | 吴火强;毛进;王璟;萧云志;强雪妮;李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热水务环保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78 | 分类号: | C02F1/78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房鑫 |
| 地址: | 10003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馈 协同 控制 臭氧 精确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馈‑反馈协同控制臭氧精确投加系统,进水管道与臭氧氧化接触池的入水口相连通,臭氧氧化接触池的出水口与出水管道相连通,臭氧氧化接触池的出气口与尾气排放管,臭氧发生器的出口经进气管道与臭氧氧化接触池的臭氧入口相连通;进水管道上设置有进水流量计以及进水COD监测仪;尾气排放管上设置有尾气臭氧浓度在线监测仪,进气管道上设置有进气流量计以及进气臭氧浓度在线监测仪,该系统能够使得臭氧投加量适应水质波动变化并始终处于最优范围内,继而提高臭氧氧化‑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及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涉及一种前馈-反馈协同控制臭氧精确投加系统。
背景技术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水污染形势,国家和地方有关废水排放的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一些地区的废水排放标准已要求外排废水COD小于50mg/L,甚至小于30mg/L。在此背景下,臭氧氧化或臭氧催化氧化协同生物处理的技术,如臭氧-生物活性炭、臭氧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等技术,以其对难降解性有机物去除能力强、运行能耗低、药剂投加少、污泥产量少等特点在废水提标改造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在臭氧(催化)氧化-生物处理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初步氧化分解复杂或难降解性水中的有机物,使得具有长链、环状、双(叁)键等特征的有机物分子断链、开环或断键,形成醛、酮、醇类等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机中间体,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微生物的高效降解作用被深度去除。这其中,臭氧的氧投加量直接影响到整体工艺的运行能耗和处理效果,臭氧投加过量会直接导致系统运行能耗和费用增加;臭氧投加不足则易导致有机物预氧化不够,影响后续生化处理效果。
目前,大多数已投运工程臭氧投加量仅是按调试期间给出的经验值机械执行,不能根据水质的波动情况灵活调整,影响了臭氧(催化)氧化-生物降解技术的处理效果和经济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前馈-反馈协同控制臭氧精确投加系统,该系统能够使得臭氧投加量适应水质波动变化并始终处于最优范围内,继而提高臭氧氧化-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及经济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馈-反馈协同控制臭氧精确投加系统包括进水管道、臭氧氧化接触池、出水管道、尾气排放管、臭氧发生器、进气管道及控制器;
进水管道与臭氧氧化接触池的入水口相连通,臭氧氧化接触池的出水口与出水管道相连通,臭氧氧化接触池的出气口与尾气排放管相连通,臭氧发生器的出口经进气管道与臭氧氧化接触池的臭氧入口相连通;
进水管道上设置有用于检测进水管道内水的流量的进水流量计以及用于检测进水管道内水的COD的进水COD监测仪;尾气排放管上设置有用于检测尾气排放管内气体的臭氧浓度的尾气臭氧浓度在线监测仪,进气管道上设置有用于检测进气管道内气体流量的进气流量计以及用于检测进气管道内臭氧浓度的进气臭氧浓度在线监测仪;
控制器与进水流量计、进水COD监测仪、尾气臭氧浓度在线监测仪、进气流量计、进气臭氧浓度在线监测仪及臭氧发生器相连接。
所述臭氧发生器为带功率变频器的臭氧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馈-反馈协同控制臭氧精确投加系统在具体操作时,控制器在通过进水管道内水的流量、进水管道内水的COD、进气管道内气体的流量计算出进气管道内的需要的臭氧浓度的同时,还基于获取的臭氧氧化接触池出口处臭氧浓度的实时监测量进行反馈修正,并以此控制臭氧发生器,使得臭氧投加量适应水质波动变化并始终处于最优范围内,实现臭氧投加量的精准自动调节,最大限度减少臭氧投加量,降低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热水务环保有限公司,未经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热水务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451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